在开启生命的探问之前,向昨天MU5735航班失事遇难者表示哀悼。
一件事情让这个人遇到,而另一个人没有遇到,这不是命运是什么?
童年少年时期目睹的几起死亡事件引发的思考至今未止,前段时间写了几个故事都跟死亡有关。死亡让我感到恐惧、神秘,也使我思考自己。很多年来我像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在“否认死亡的文化”中,但是它潜在的危机感一直都在,可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东西。
死亡让我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如果你感觉生命无意义或无聊,我能给你的最好建议,莫过于要你立即与死亡建立起特别关系。像所有伟大的爱一样,死亡充满了神秘,能激发人的激情。在你跟神秘的死亡进行斗争时,你将发现生命的意义。——斯托克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同样的话,另一个心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也说过,他创立的“意义疗法”就是通过向患者询问“你为什么不自杀”来帮助他们找到向死而生的勇气。
而另一人践行了上述的观点,乔布斯每天早上都会看着镜子问自己一遍,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不会去做今天打算做的事?所以他说:follow your heart。他还说过另一句话:we are already naked. 我们已经一无所有,因为人生短暂,既然如此,何不顺心而为?
这样的话由一个人有所作为的人的口中说出来是醒世箴言,如果由另一个普通的人口中说出来可能被视为笑话。但是如果你要follow your heart就不要怕被笑话,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人生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要敢于走自己的路,不要怕被笑话。
Two roads diverged in a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见的那条路,这使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群里有几个小伙伴转发了同一个视频,内容说大多数人大学毕业后就再也不读书了,停止成长,三十岁死,八十岁埋。类似的话,早就有人说了。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的这段话让我想起新近看到一个词——“功能性文盲”:是说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后,不再接受新的东西,他读的所有的书都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没错,把跟自己意见向左的观点视为异端。
这又使我想起乔布斯的一个段子:
乔布斯接受一个采访时说:我特别喜欢和聪明的人交往,因为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采访者问:聪明人没有尊严吗?
乔布斯:不,聪明人更关注自己的成长,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捍卫面子,不是想方设法证明我没错。
聪明人更关注自己的成长,聪明人尽可能早地面对死亡。人人都恐惧死亡,但是应付这种恐惧有两种方式:普通的和聪明的。普通的方式是把这个念头从我们的脑子里赶出去,努力不再去想它。聪明的方式是正视死亡的存在,让它成为推动成长的动力。未知死,安知生。
如果我们想成长为真正的好人,我们必须要了解死亡。我们不必每天或每小时都想着它,但是当生活之路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制高点时,我们周围的景物逐渐消失,我们凝视着远方直到天边。这时,不要闭上眼睛,让我们的思绪暂时静止下来,眺望远方。然后,继续思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死亡,就会使你增添一份对生命的爱。了解死亡之后,我们就像接受一件礼物一样去迎接每一天、每一个星期,一旦我们能够这样接受生命,慢慢地,生活就变得弥足珍贵了。——阿尔伯特-史怀哲
戛然而止的生命,就像一本翻开的书,却再也无法读到最后一页。
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一本书,我们也不会以书的页数来判断书的深度,通常我们只会看这本书所包含内容的丰富程度,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弗兰克尔《生命的探问》
本文首发公众号“古读”:5年亲子阅读,认真学习了数十本育儿书。作为一个长期阅读者,每年读书50+,300余本私人阅读书单,100多篇原创育儿分享,每月书单分享,欢迎你和我一起读好书,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