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贝佐斯说他最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
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二十年里,互联网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他的回答是:
我发现,很少有人问我另外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有什么是不变的?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比如在亚马逊的零售业务里,我们知道消费者会想要更低价格的产品,十年以后肯定还是这样。他们想要更快的物流,更多的商品选择,这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你很难想像会有顾客在十年后跑来和我说:我很喜欢亚马逊,但你们的价格能不能贵一点,或者到货时间再慢一点?
所以,我们就会把精力放在这些不变的东西上。
因为我们知道,现在在上面所有的投入,会在十年里持续不断的让我们受益。
所以,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很值得做的事情,而且十年后也不会变的话,那么它就值得你投入大量的精力。
贝佐斯:
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我被这个寻找不变量的思维惊呆了。
在大家都寻找变量,追寻风口的时候,亚马逊的选择是寻找不变量。
这个思维模型源自一个核心观点:
去除伪决策因素。
什么是决策因素:
比如今天我问你,带着一万块钱穿越回1999年,你要干什么?
你可能会说:去投奔马云,先做电商,再做搜索,最后做游戏,轻轻松松亿万富翁。
也可能会说:借钱买房,北京三套上海五套,只要资金链不断,也是轻松亿万富翁。
简而言之,让你倒回20年前,你第一个想起来要做的事,就是决策因素。
比如要不要做电商,要不要买房,这几个是过去二十年公认的个人财产核心决策因素。
寻找不变量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决策因素。
在这些决策点上,只要你做对了就会很顺,哪怕执行过程出点错都没事,因为细节影响不大,无非是赚100亿变成赚90亿的区别。
这就是关键决策点的意义。
做对决策的难度在哪里呢?
不是做对这道题,而是找到它。
实际上,你去问一个二十年前的人,或者回忆一下自己十年前的想法,你会惊奇的发现,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去思考“要不要做电商,要不要买房”这样的核心决策。
现实中,大部分人面临的实际决策背景是:
1,目前公司发展很一般,
2 ,薪水也不太丰厚,
3,目前的岗位前景不好。
4 ,我有点想跳槽,
5 ,但我去不了BAT这样的大公司,
6 ,其他公司我也想不出特别心仪的,
7 ,而且跳槽还要换房子,各种面试,
8 ,目前又是寒冬。
还是缓缓吧。
实际决策环境,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方位多因素下的复杂局面。
你要考虑1234567甚至更多因素,其中很多甚至无法清晰的界定是积极因素还是负面因素。
最致命的一点是,很多因素,你无法像要不要重视创新,要不要专注技术这样,简单的用是或者否来回答。
你感觉压力和问题四面八方而来,你抓不到重点。
你懂技术,也懂趋势,你知道房价要涨,你知道今年短视频市场会爆发,你感觉你什么都知道,但是你发现你无奈的被生活困在了原地。
去除伪决策因素:
比如,这八个问题中,核心因素其实是6。
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心仪的公司。
因为如果一个公司在目前的寒冬中还能发展不错,让你心仪,那么他绝对是值得你重仓押注的。那么剩下的薪水,岗位前景,租房这些,我认为都是可以让步的细节。
也就是说,除了6,剩下都是伪决策因素。
但事实是,大部分人,卡在了123上,又被4所纷扰,所以往往忽略了6。
经常会有常人说:过了风口了,很难做了。
是否风口,也是一个典型的伪决策因素。
微信2012年上线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微信公众号是风口,于是一群大V从微博转战公众号。
2015年,大家觉得这个风口基本停了。
咪蒙,15年才去北京创业,16年进入鼎盛期,没有想到吧。
那么过了2016年呢?微信的风口是真的停了么?这回真的停了。
但微博突然焕发第二春了,当年留守微博的那帮人,全赚了。
世事难料。
有没有风口,你都得做。
这就意味着,风口这个因素无法预知,也无法避免。
古人云,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便是这个情况的最典型体现。
如果十年后的你穿越回今天,
你觉得自己首先会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