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琅
我们每天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认识的、陌生的、深知的……相遇,是有缘深缘浅之分的。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相识到再见的时间不长,相识得模糊,没有告别就是最后的告别。
每个人的故事经历说出来大同小异,也正如此,那些不同之处被我们放大,成了我们骄傲的资本。
记不清什么时候认识的黎萦姐,认知里,她从一开始就是那种小说的邻家大姐姐形象。
你读到的小说里,“长发及腰”、“乖巧懂事”、“成绩优异”这些标签是不是邻家大姐姐的标配。
黎萦姐没升初中前,她也是被我用这些标签定义的。
她是比我高一届的学姐,是那种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说清“四”和“市”的人。声音分节,有点嗲,却待人诚恳,不作。身材高瘦,当时身高只能够到她肩膀的我,和她说话时需要仰视。即便这样,也从来没有觉得她有过气势凌人的时候。单单凭借这一点,在我心中对她的印象就已经不知道好过同龄人多少了。不像某些人,一没有颜值,二没有身材,却一身公主病,语气像是命令,睁眼就是一个白眼,老是一副全世界最牛的样子。
偶尔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可以碰见她,然后俩人同着一起有一段路。到桥尾,简单地挥手告别后,她直走,我右拐,继续各自回家的路。
那时候道别是浅淡的。没有不舍没有忧愁,只是觉得见到就会很开心,从来不去想下一次相见会是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以什么身份。这是否要归咎于孩子的天真与无邪,无所思亦无可思。烦恼睡一觉就可以忘得一干二净,全然不知离情别绪。
人总是后知后觉,对待可有可无的东西是这样,对待无关紧要的人也是这样。
一次遇见之后的一年里,我再没有过于回家的路上碰见过她。最近的告别也同样一如往常。她丝毫未提起离别,更没有告诉我将要去哪所中学就读。我则一心想着即将到来的两个月长假,根本无暇顾及毕业将至。回家时依旧幽幽作别,想想那也只不过是她所经历的道别里再不能再寻常的一次。她的影子从我的世界淡出,且随时间越发难以察觉。
莫笑当年幼稚,别的道理都不懂,但是早早地就明白了“只有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道理。
八分的努力加上两分的幸运,我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听说那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还算齐全,能上那所中学的学生都是各校的尖子生。
教学楼是由高中部的实验室改建的。上两层是初二的教室,下两层是新生教室。楼两侧有楼梯,阶梯很宽,梯数也够多。
在楼梯口拐角处,我第一次在新校园见过黎萦姐。那时她已经剪掉了长发,剃成了男生的发型,由内至外散发着“叛逆”的气味,夹杂着善意。
开始她会询问我的成绩,后来渐渐地少了。我们之间的话题也由成绩逐渐转移到了动漫等其他事情上。有段时间因为尝试创造共同语言,学着去接触动漫,然而不得不承认二次元的世界没有向我敞开大门。这样,我们大多以沉默的尴尬占据彼此相遇后的大部分时间。
上了高中后,她的成绩依旧不算差。可是人变得压抑许多,快乐就不用提了。每次的相遇都不缺唉声叹气,但她极少抱怨,她以为那些心头上的苦恼会自己随着叹出的气一起跑掉,显然可笑。我不会说什么安慰人的话,又怕自己笨拙的安慰反而会闹出笑话。所以大多时候我都选择沉默。
在我高二的时候,我又发现她消失了,而且一消失就是一整年。这一年里我成长了许多,个子也长了一些。
再次相遇,没有问候,更多是犹豫。犹豫那个是不是她,犹豫要不要上前打招呼。她竟然比我还矮了,变得很胖。穿起粉红色的羽绒服简直快变成了球,白嫩嫩的脸也是个球。
学校抽调一些高二的学生参加高三的二模考试。很不幸,我成了其中的一员。她出现在美术生考场外的走廊。我鼓起勇气叫了一声“黎萦姐”,她转过身有些惊讶。接着我问她,一个人在杭州参加培训过得怎么样,什么时候回来的。她一一回复我,最后留下一句“加油”,便匆匆离去。
在那之后,至今未再见到过她,而我知道我们未来可能不复相见。从此以后我的世界再不会有她的影子。
我和她好比两条相交直线,因为过早地相交,所以此后再无交集甚至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大多数人会把自己遇见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熟悉的人,另一类是陌生的人。对于我来说,黎萦姐属于夹在这两类之间的第三类。他们或多或少参与过你的人生,向来缘浅,而且无分。他们对于你而言,被忘记了就被忘记了,被记住了也没什么,不会打扰你的生活,不会改变任何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他们的出现不足为奇,他们的离别也没有多少价值,但是要记住,正是因为他们,点缀了你原本像张白纸的人生,让你明白相遇即是缘,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也有离别可以不伤感,仅此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