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过,串串金色的榆荚就缀满了枝头。周末和朋友开车经过乡间小道,看见在风中摇曳的榆钱,赶紧喊停车,站在树下望着簇簇嫩嘟嘟的榆钱直淌口水。这串串榆钱不仅是春天的精灵,更是希望。看见它,就知道又可以吃到美味的榆钱饭了。
榆钱因为谐音“余钱”,所以有了富贵美好的寓意,对此说法母亲总是嗤之以鼻:“在闹饥荒时早吃腻了,连榆树皮都扒下来吃光了,这一辈子都不再想吃”。当然这只是母亲那个年代人的记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年才能享受一次的美食,没有榆钱饭的春天,是不完整的。
榆钱可以生吃,从树上摘下直接放入口中,缕缕清香充盈着味蕾。在一次生吃被别人嘲笑为野蛮动物后,我开始研究榆钱的各种吃法,比如将榆钱拌入杂粮面中蒸成窝窝头,或者烙成榆钱杂粮大饼,可吃来吃去还是母亲蒸的榆钱饭最好吃。
虽然我已经学会了母亲榆钱饭的地道做法:一择、二箩、三洗、四蒸、五炝,可我自己并不多做,每次都是找各种借口撒娇让母亲来做,因为我想吃纯正的妈妈版榆钱饭。
择:像我这样性格急躁的人,是没有耐心从树上一片一片摘榆钱的,但也不会像一些不文明的人直接折下树枝带回家慢慢摘。通常都是手抓在枝条的根部一捋一大串。摘的速度快,就难免会带一些虫子进去,所以择这个过程很重要。我又贪心,每次都觉得榆钱摘的太少了不够吃,总要带回一大包。爸妈就会戴起老花镜,花费整整一下午的时间细细地择。听着他们一边抱怨摘来的太多,一边讲过去吃榆钱过苦日子的经历,这个氛围像极了过年时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时的欢乐。在吃榆钱的季节,我总是想办法多摘回来几包,尽情的享受这份温暖和幸福。
箩:拣好的榆钱,叶梗部位最难清理,非得细细地箩一遍才能完全清理干净。这时母亲收藏下的一个用了几十年的箩就派上了用场。箩底很细密,每次只能箩一撮儿,很费时费力,这个任务以前总是我来完成,现在已经有了接班人,女儿总是边箩边给我们讲笑话,惹的大家哄堂大笑。有了这个小开心果,竟也不觉得费力了。我每次总是小心翼翼的用完箩,再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到储物柜的最高层,因为这个箩还要陪着我再吃几十年的榆钱饭呢。
洗:在水龙头下冲洗几遍之后,看着越发绿茵茵的榆钱。心里已是迫不急待了。
蒸:洗干净沥干水的榆钱,以10︰1的比例拌入面粉,让每片榆钱都沾上面粉,拌均匀,蒸锅铺好屉布,把拌好的榆钱均匀平铺在屉布上,大火烧开蒸七、八分钟就可以了。
炝:蒸好的榆钱从锅里拿出来,将滚烫的胡麻油泼上去,用筷子搅拌均匀,满屋都是扑鼻的香气。其实在母亲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之前,我和女儿已经迫不及待的手里拿着碗筷,站在她身后,就等着第一口去吃这香喷喷的榆钱饭。每每这时母亲总是笑骂“两个跟屁虫”,我们何尝不愿意做她一辈子的跟屁虫。
吃上这碗香喷喷的榆钱饭,才算是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春天。都说美食里包含着故乡与童年的味道,而对于我,这碗香喷喷的榆钱饭里,满满地全是母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