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
《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是美国作者约翰.布雷萧的作品,内在小孩指的是儿时的经验存在于我们之内的一个心理实体的存在,是心理性的,是一些情绪经验与需要的组合,受生长环境与幼时重要他人的互动影响,具有个人特色的存在于记忆中。
在书中的开篇,作者写到了“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我会在家里面感到想家”。一句话写出了内在小孩的心声,也写到了我的心声。记得在小的时候父母天天吵架,因为小,每天都生活在深深的恐惧之中,最最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父母吵架,稍微大一点了,还是害怕父母吵架。每天晚上都会悄悄的听听父母是不是在吵架?只要说话声稍微大点儿,我都会去听。记得有一次,半夜听到父母房间有说话声,我吓得噌的一声爬起来偷偷到窗台下去听(是农村的那种一排的房子,不是城市的单元房),忽然看到一个人影,吓我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是哥哥。哥哥大我五岁,但是他也害怕父母吵架,当时我俩四目相对,瞬间泪流满面。我和哥哥都内向,腼腆,胆小,自卑,虽然后来我俩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但是丝毫没有改变我俩的性格。是的,每次我在家都会想家,我想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我多少次深深的渴望,无数次的渴望。
书中提到,当一个孩子的发展受阻,感情被压抑(特别是愤怒或受伤的感觉),他便会带着一个愤怒、受伤的小孩在他自己里面长大。而内在这个小孩也将不由自主地污染到这个孩子的成人行为。这个来自过去的受忽视的、受伤害的内在小孩,正是人类的主要的痛苦之源。一直到我们能够寻回并且顾惜那名孩子之前,他都将持续主导并污染我们的成年生活。
书中用冥想的方式来使我们寻回每个年龄阶段的内在小孩,从婴儿期开始按年龄段进行的,一直到青春期(26岁),如用 “欢迎到这世上来,我一直在等你来,我好高兴有你在这儿,我就喜欢你这个样子”这类的正向催眠,来改变我们以前固化的条件反射,形成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抚平我们昔日的创伤,建立新的规则,成为我们自己。
书中的冥想使得我开始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开始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和好,开始无条件的关心她,爱护她,陪伴她。人要走出创伤的幽谷,途径有许多 ,在这许多走向康复的途径上, 找到内在小孩子是一种跨越问题形态的方法, 无论目前遭遇的问题困难是什么,当年的创伤是哪一种,找寻内在小孩均是有益的做法。 成长是一生的事,追寻、接触关照内在小孩也是持续进行的事。主要我们一直在关照自己的内在小孩,我们都可以获得重生。
回去吧,流浪者,回去吧!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
《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是美国作者约翰.布雷萧的作品,内在小孩指的是儿时的经验存在于我们之内的一个心理实体的存在,是心理性的,是一些情绪经验与需要的组合,受生长环境与幼时重要他人的互动影响,具有个人特色的存在于记忆中。
在书中的开篇,作者写到了“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我会在家里面感到想家”。一句话写出了内在小孩的心声,也写到了我的心声。记得在小的时候父母天天吵架,因为小,每天都生活在深深的恐惧之中,最最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父母吵架,稍微大一点了,还是害怕父母吵架。每天晚上都会悄悄的听听父母是不是在吵架?只要说话声稍微大点儿,我都会去听。记得有一次,半夜听到父母房间有说话声,我吓得噌的一声爬起来偷偷到窗台下去听(是农村的那种一排的房子,不是城市的单元房),忽然看到一个人影,吓我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是哥哥。哥哥大我五岁,但是他也害怕父母吵架,当时我俩四目相对,瞬间泪流满面。我和哥哥都内向,腼腆,胆小,自卑,虽然后来我俩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但是丝毫没有改变我俩的性格。是的,每次我在家都会想家,我想有一个和睦温馨的家,我多少次深深的渴望,无数次的渴望。
书中提到,当一个孩子的发展受阻,感情被压抑(特别是愤怒或受伤的感觉),他便会带着一个愤怒、受伤的小孩在他自己里面长大。而内在这个小孩也将不由自主地污染到这个孩子的成人行为。这个来自过去的受忽视的、受伤害的内在小孩,正是人类的主要的痛苦之源。一直到我们能够寻回并且顾惜那名孩子之前,他都将持续主导并污染我们的成年生活。
书中用冥想的方式来使我们寻回每个年龄阶段的内在小孩,从婴儿期开始按年龄段进行的,一直到青春期(26岁),如用 “欢迎到这世上来,我一直在等你来,我好高兴有你在这儿,我就喜欢你这个样子”这类的正向催眠,来改变我们以前固化的条件反射,形成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抚平我们昔日的创伤,建立新的规则,成为我们自己。
书中的冥想使得我开始接纳自己的内在小孩,开始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和好,开始无条件的关心她,爱护她,陪伴她。人要走出创伤的幽谷,途径有许多 ,在这许多走向康复的途径上, 找到内在小孩子是一种跨越问题形态的方法, 无论目前遭遇的问题困难是什么,当年的创伤是哪一种,找寻内在小孩均是有益的做法。 成长是一生的事,追寻、接触关照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