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凡事只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体验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有时候,即便我们使用换位思考,也无法对他人的一切感同身受,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守住自己的界限,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培养的是我们的记忆和认知能力,除了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外,就是被要求做什么,或被告诫什么不能做。缺少一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所以,对网络上转载的一些东西,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的话,很多人是缺乏鉴别能力的,只能凭感觉去接受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凡是他们感觉有用的,就会转上一遍。
我们常说,“不打扰也是一种修养”,可是很多人没有这种边界感,他们不知道自己胡乱给别人散布或传播的信息,对别人来说其实是一种骚扰。
很多人都是“只要会了任何一点东西,都会当作超级智慧”,比如知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言语忍,忿自泯”等经典名句,就以为自己懂得了整个“人类文化经典”,而事实是,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些句子的真实含义,也无法凭借这些知识在现实世界里准确地定位自己。
懂得道理,和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思考,转化为指导生活的理念,是两回事。那些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不可能真正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正如很多人所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没能过好这一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都不明白的道理,就不要再以“师者”的姿态向别人灌输了吧。我们应该要有一定的界限感,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渴望用一点点道理拯救自己和别人的人生的人,追求的不过是“一本万利”,或“不劳而获”罢了。
所以,做好自己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不管别人的事,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是让自己快乐且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因为人类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彼此深度合作的物种,每个人都需要依赖自己的同类,不可能完全不接触,所以“求同”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要明白,“存异”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在一个彼此都感觉舒服的范围里,通过契约或协议的形式完成需求交换,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越俎代庖”或强行约束。存异,是尊重个体界限,接受所有的不同,而不是陷在恩怨纠缠中。
那些愿意体谅我们的人,我们公平报之,多加体谅;那些只想我们体谅的人,不好意思,我们没必要丢下自己去体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