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对象:《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之《知识究竟是什么?》(2017年4月17日专栏文章)
【Step1】选摘
所谓的知识,最终只不过是一些信息,然而,它们也不是任何信息,而是①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是否有用),②更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
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
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
【Step2】思考
关于知识和长期关系:
从小读书上学开始,读的书、背的文、学的课、所掌握的知识,在那个当下,我想,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都认为“知识=考试成绩”吧,因为有很直观的反应-成绩,于是大多数情况下,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多少扭曲了学习目的-成长,升学、升学、考上大学,很多人在大学,突然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甚至很多“努力升学”的好苗子,被大学“上”了。忧伤毕业找的工作,实习工资还不如初中就工作的同学的1%,所学的知识帮不了挣钱等等,“读书无用”的声音,是否也曾在某时,上了你的心间呢?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感受是否同有?那些每个阶段获取的知识,重塑了大脑,甚至重塑了身体,回头在看自己和小学、初中就停止学习的同学,或是高中,那种思想的差异,不就是知识掌握度的差异吗?再而言自身,那些以前陷入的“为什么隔壁哥哥那么厉害,谈吐举止那么令人神往?”,而今多少也成为了“隔壁家姐姐”,这些变化,不也是这一路求学、求知带来的改变吗?一直感激父母对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成了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并且有机会到远方求学、到一线城市就业,接触优渥的资源等。还有此刻的在动车上,写下这篇文章,和这么多战队伙伴一起进阶,疯子的享受~~
还有很多时候,走着走着,那些过往记忆中的知识,多少次解开了“心锁”了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谁想早早学的东西,带来了“原来如此”的惊醒和惊喜。知识,一旦在脑中驻足了,便就是长期了,会被迭代、会被更新,但就是长期会在,长期影响,也许哪刻,又突然带你走出了困了很久的瓶颈地带。
知识融会贯通:
笑来老师在一次文章中提到,在平常生活中,多去找找哪些东西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多收集生活中的“公式”。于是发现在生活中、工作上,时常很多现象能换成公式,最终换成可控、可解释的因素。比如工作中的KPI,将KPI进行分拆,用公式表达以后,公式里的因素,多可以用可控可执行的手段来达成,当然这个分拆公式因素的过程并不太容易,但一旦迷恋这个感觉,就真的好棒。
同样,知识的融会贯通,需要积累的,构不成储备的知识,其实都在耍流氓不是?前段时间,我做了自己生平第一次的公众演讲,关于“女性成长”话题。当时临时受命,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半,一个公众演讲,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做演讲分享的我,时间紧任务重。好在有持续半年多写文字的习惯,且一直阅读李笑来老师的专栏,只字不差阅读并思考留言;听老罗的关于演讲的线上分享并做分析记录;听了关于PPT制作的一些分享课等等。印象笔记库里,那些写了半年多的文字、写的阅读笔记和积累的文字素材,给了我演讲的灵感。当《一直在路上,总不会太差》的声音出现在我的内心,关于生活、关于工作、关于成长,我想我知道自己可以分享什么故事、讲什么方向了。没有之前的多维积累,我想,亦不会顺利的做好这次公众演讲吧
避免知识尴尬:
对于知识的获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什么问题,哪怕是这书在讲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我想获取什么等等,都是自己在获取知识的自我设问方式,区别在主动还是被动,主动显然更有优势。再有是概念清晰,概念含糊的开始,会让自己走好多好多弯路,因为要不断清理、梳理、调整,而概念清晰之后,一切都其实设好了位置,旋上即可。还有就是多摄入多领域的知识,多维度的知识,真的会帮不少忙,比如心理学,但这个就可能会同时解决工作、生活、家庭、爱情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漫游”于知识中,Serendipity或更多……
【Step3】行动
①多问自己:这个知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②用碎片化的时间,精进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