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清朝跌倒的权臣,他能从一个世袭的“三等车都尉”家族当中快速晋升为清朝的重臣和权臣,肯定不单单是一个“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读历史书和人物,不光要了解他们,更要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这个观点出发,和珅身上肯定有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更有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警示。
一、未得到认可时,要学习和珅的努力和“隐忍”
和珅兄弟虽说借着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爵位,进入了当时大清最好的学府——咸安宫官学。
咸安宫官学,相当于当时世界最强国英国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这里曾经出了20位首相。
“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在当时的大清朝并不起眼。
导致和珅经常被同学嘲笑,甚至被同学捉弄后,被老师打了手心。
和珅表面上不和同学记仇,见到捉弄他的同学依然笑逐颜开,更不和老师记仇,对打了他手心的先生依然虚心请教。
这很让人看不明白和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和珅在心里暗下决心:我要努力超过你们所有人。
在咸安宫官学时,和珅不仅学习四书五经,还把当时被一些贵族子弟荒废的满藏语言也刻苦攻读。
他还利用学习之余,熟读乾隆皇帝的诗文著述,达到成诵的地步。
和珅读书的年纪,乾隆正当盛年,诗文著述颇多,纵观乾隆一生,作诗多达四万多首。
从中,可以想见和珅的努力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和珅此时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了当时大诗人袁枚的称赞:“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
后来又被当时的直隶总督冯英廉相中,招为孙女婿。
后来,和珅入了宫,因为“懂”乾隆,仕途一路高升;因为通满藏语言,在处理西藏政乱时,他不仅能读懂藏族奏折,还能帮助皇帝拟藏文圣旨,又深得赏识。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未被人认可时,甚至受到别人的奚落、嘲笑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埋头努力,增长自身价值。
二、用真情打造和谐家庭后盾
和珅三岁丧母,继母对他不是很好,这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据说有一次,私塾先生到和珅家吃饭,在饭桌前,先生随口说道:“鸡蛋无盐真淡蛋”,和珅想了想,高兴地应和道:“猪肠未切好长肠”。
先生和和珅两个人的对话,引起了和珅继母的不满,起身拂袖而去。
看到继母不高兴,过了几天后,和珅请先生为继母画像,他的继母看到画像中的自己慈祥美丽,很是高兴,对和珅兄弟和蔼了很多。
或许是因为这些经历让和珅刻骨难忘,也或许是因为和珅从小希望有个好家庭,他长大后,对正室、小妾、孩子等都是真心对待,家庭一向和谐。
夫妻恩爱、妻妾和睦、父子情深、兄弟深情等等,在关于和珅的记载里都能看到:
和珅的正室冯霁雯为了让和珅家族兴旺,儿孙满堂,亲自张罗为和珅选妾,在去世之前还念念不忘和珅的脚病;和珅被赐死后,他的两位爱妾自尽跟随;和珅为亡妻、为亡弟、为亡儿写的追忆诗,也是情真意切……
家庭和谐是我们能努力生活和工作的后盾,也是我们可以全心付出努力的动力和源泉,还是我们在历经荣辱成败后,最能展现自我真实的地方。
三、引以为鉴的警示
①奉承过度即为“谄”
家庭社会的原因,从小和珅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极其会奉承。
一直到和珅走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位后,他在乾隆面前还是奉承过度的,不管是在史书的记载,还是在电视剧的演义中,和珅在乾隆面前一直自称“奴才”。
可以说和珅不光对乾隆身心照顾得体贴入微,对乾隆的一言一行也能心知肚明。
在《第一贪官和珅》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乾隆训政完毕后,召见和珅一人,和珅进来后见太上皇乾隆闭着眼睛喃喃自语,嘉庆用心听着,不知道太上皇在说什么。
突然,太上皇乾隆睁开眼睛,问道:“他们叫什么?”
和珅立刻回应道:“高天德、苟文明。”
过了几天后,和珅被嘉庆召见,问他:“你怎么知道太上皇问的是谁?”
和珅回道:“太上皇说的是西藏咒语,可以把厌恶的人诅咒死,我想太上皇厌恶的人肯定是白莲教首领。”
和珅对太上皇乾隆的奉承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风气上行下效,让一些想仰仗和珅升官发财的官吏也对和珅是奉承到极点,让乾隆朝的后期官场形成了沆瀣一气的局面,这些过度的做法弄得官(好官)怒民怨。
因为对太上皇的过度奉承,过度为太上皇着想,让嘉庆对和珅谨慎地防备,心里却对他恨之入骨。
②倚仗过度即为“傲”
或许和珅看着乾隆对他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在打击报复政敌或看不起他的人上也是肆无忌惮,傲慢得目中无人。
江南道监察御史谢振定看到和珅一个小妾的弟弟坐着和珅的马车横冲直撞,拦了下来,且说:“
这辆马车已被无耻小人玷污,绝不可以让他再去玷污朝廷一品大员的名声,给我烧掉。”
“烧车御史”后被和珅报复,革职归家。
江西巡抚海成因为看不起和珅,被和珅说他帮助朝廷收集的《字贯》书里,有大逆不道之词,被乾隆下旨判了斩监候。
福建士人领袖郑光策中了进士后,受到皇帝的赏识,得到了一次考试授官的机会,却因为不给监考官和珅下跪,被和珅诬陷作弊。
而巴结和珅的人都是步步高升,例如,和珅在咸安宫官学的老师吴省兰兄弟,在和珅当权后极力讨好、巴结,竟然毫无人格尊严地自称是和珅的“门生"。
嘉庆真正掌权后,一些曾经被和珅打击过的人才,重新得到启用和重用。
和珅被赐死,曾经的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救不了他。
③眼界、心胸狭隘过度即为“固”
《大清会典》、《清史稿》记载,英国使者借助给乾隆庆祝八十大寿的名义来华准备商业合作。
和珅却无意沟通商业,他只是为了有外国人的出现,会让皇帝有面子,而把英国使者想与中国通商的意思完全充耳不闻。
一位东印度的随员写到英国使者的那次来华:“……受到了最礼貌的迎接,最殷勤的款待,最警惕的监视,最文明的驱逐。”
让中国错过了搭上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快车,可以说和珅是有点责任的,作为接待使者的大臣,他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化。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就有点苛求于古人了,除了和珅,当时包括乾隆在内的人,有几人意识到了这点?
或许吧!
但这也给我们后人提了个醒,什么时候也要虚心接受一些意见和建议,对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人和事,最好也能看看、听听,以防让自己落伍于人后,落伍于时代。
④享受过度即为“奢”
和珅的生活可以说是奢侈的,从一个故事中可以窥见一二。
江苏吴县珍珠商人石远梅,经常向一些官吏售卖高价上乘的珍珠,有一天,他得到一颗非常好的珍珠,又想着挣笔大钱时,结果没有官吏购买,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和珅倒台了,官吏们也没有必要再向和大人贡献可以食用的上品珍珠,而上和大人青春永驻了。
当时,有位来华的朝鲜使臣也说过:
“和珅家富丽堂皇,简直和皇宫一模一样。”
⑤学、忍过度即为“过”
在咸安宫官学受到欺负和嘲笑时,和珅没有像一些在历史上留有英名的人一样,比如南非前领袖曼德拉,要消除种族等级。
和珅想到的是,我要超过你们所有人。
这是一种报复心理,而不是宽容大度。
和珅一手承办了李侍尧的贪污案,他却没有从“李侍尧案”中学到应该廉洁为公的官品,却看到了财物可以带来的享受。
⑥爱财过度即为“贪”
1788年正月初六,乾隆把张家口地方所得税的盈余送给了和珅三万两,仅把三千多两赏给其他人,同年二月二十八日,乾隆又把所得银子三千六百两交给和珅,从不过问用度。
和珅掌管内务府的时候,为了满足乾隆喜好排场的性格特点,让各地官吏进贡,还制造名目让官吏交钱“赎罪”,还利用收取崇文门关税、乾隆下江南、乾隆八十大寿等机会趁机敛财等。
他的一系列措施,满足了皇帝和皇家的需求,更中饱了私囊。
这些,最终苦了天下黎民苍生。
和珅却完全不顾这些,继续走在敛财的路上。
以至于他的富裕都引起了皇家的不满。
据记载,当时,七阿哥打碎了一个碧玉盘,怕皇上怪罪,重金求和珅帮忙,和珅拿出来一个比七阿哥打碎的那个要好许多倍的碧玉盘,这让七阿哥想到:
“和珅府上比皇家富多了。”
据梁启超统计,当权二十年的和珅家产比清政府十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
结语
和珅想人丁兴旺,结果只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还夭折;
和珅想打击所有政敌,结果是永远有反对他的人;
和珅想青春永驻,结果没活过五十岁;
和珅想拥有所有钱财和奇珍异宝,结果被抄家……
百密也难免一疏,凡事皆有度,超过了“度”,则过犹不及。
华阳院有这么一句话:
“人的心中,佛祖和魔鬼并存。无人心中只有佛祖,也无人心中只有魔鬼。记住,千万不可和魔鬼打交道,否则你自己也会变成魔鬼。”
我是邯唐情感,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