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夫咂了一下嘴。
「三年前,你说得那么斩钉截铁,结果就是这样吗?老实说,我无意让你继承鲜鱼店。」
克郎惊讶地看着父亲的脸,「老公。」加奈子也担心地叫着他。
「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想继承鲜鱼店,当然就另当别论,但你现在不是这样。以你目前的心情,即使继承了鲜鱼店,也不可能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几年之后,你又会想,早知道就应该走音乐那条路。
「不可能。」
「当然可能,我很清楚。到时候你就会找很多借囗,说是因为爸爸病倒了,在无可奈何之下继承了这家店,为这个家牺牲了自己的梦想,全都怪罪别人,自己不负任何责任。
——节选自《解忧杂货铺》第二章
以上是东野圭吾《解忧杂货铺》里面鱼店老板和儿子克郎的对话。克郎深深得夹在继承家业和音乐梦想之间,虽然那梦想也不见得非常坚定,他清楚自己并没有才华,很大可能会打一场败仗。来自父亲和浪矢杂货店的鼓励让克郎继续坚持,最后他并没有当上什么大明星,成为出色的音乐人,而仅仅为孤儿院里的孩子在唱歌。在失火救孩子中,在最后的最后,他仍然相信浪矢杂货店的信以及问父亲「我这样算留下足迹吗?虽然我打了一场败仗。」
看完这,我决定要远离那片我成长土地,虽然我依恋她。
后来我明白上面父亲健夫的那段话,当人不做自己,不是发自内心做出牺牲的时候,到最后都会演变成懊悔与责怪。
看看这社会上的很多新闻你就知道了。
有多少人为了顾全家庭与爱人闹掰;
有多少人错过某项发财机会而懊恼;
有多少人演着演着发现自己就是那个角色;
......
到最后,他们的最终导向永远都是客观的因素,却很少责备自己。
鸡汤遍地的时代,每个成功人士都可以消费自己的艰苦奋斗的经历,而我相信大部分的一汤并无营养,它到最后只会让你一遍又一遍的自责,然后把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归结给运气、机会、环境等等。微博上以前看过一个视频是来自各种年龄段的建议,一位近百岁高龄的老人的建议是:“不要在乎任何人的意见,谁TM知道自己是谁”,虽然很极端,但可见得很多人并没认清自己。
相对于那些励志的心理鸡汤,最真实的是看到很多人都非常平凡的生活着。因为自己需要提升,而开始每天打卡背单词;出于兴趣,出售自己做的点心,但是心情不好就算有单也不做;工作之后帮饭店拍菜品修图赚外快;分享一篇特别搞笑的文章或者一则段子... 每个人都不见的很厉害,但是都很真实。
看书也同样是如此,除了社科类、工具类的书,现在已经觉得尽量避免看那些夹杂太多作者主观判断的书,而更倾向于看故事类、传记类(看书和看电影本质上一码事,听讲故事),因为这些可以让我暂时跳出自己的角色,然后感受到不同的处境。虽然不能感同深受,但哪怕“阅读”别人,也是出现更多属于自己的感悟。
每个人都站在十字路口
东张西望着
有的人走进了潮湿的弄堂
有的人踏上了宽阔的大道
有的人冲入了拥挤的地铁口
有的人奔向了嘈杂的公交站
最后谁也不知道他们过得如何
只记得到当时他们的背影
或犹犹豫豫 或毅然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