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一个很久以来的问题,人们至今仍争论不休,偶尔因为不能彼此说服对方,还会上升为对骂人生攻击甚至约架。可见,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需要解答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概念包含了经历和过程,同一句格言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包含着迥异的内容。比如“人生好烦恼”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说出,有少年维特式强作新词的故作姿态,而如果从一个中年人口中说出,则会领悟他确实经历着烦恼、操劳,事业竞争家庭危机上有老下有小,他一定感触着“站出来存在”的畏的真实情绪。
相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由一个儿童说出来,人们往往投以爱恋的目光,这孩子惊异、好奇、天真、可爱,而如果有一个成年人发问,人们则认为应该给他一个白眼,即使没有亲眼目睹过母鸡孵蛋生小鸡的过程,作文本电视剧纪录片也足以提供想象思维的原料,稍稍用点逻辑的头脑这都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了。
但现实是,人们确认在争论,在成人间当作问题争论,运用逻辑辩论。鸡生了蛋,蛋生了鸡,是两个并列完全正确的命题。可是,人们不满于陈述事实,一定要加上逻辑,再进行判断,“先”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先”成了逻辑推不下去的死结。
预设了前提,就结成了死环,无限循环,坏的无限性。
马克思: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恕我整段引用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因为马克思的文字向来晦涩难懂,加上我们属于正统东方马克思主义的受教育者,更是增加了理解马克思原著的困难 。但我想运用的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的方法 ,正是来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解决悖论的方法。
环境决定了人,是的,人是被抛到环境中去的,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父母国籍及社会现实。同时,人又改变了环境,人发明技术和大规模机器生产,我们正处在改变环境后被环境惩处的漩涡中。所以,环境决定了人,人改变了环境,是两个正确的命题。那么到底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就成为了悖论式的无解之问。
马克思没有忘记自己实践的、感性活动的原则,在第四行切换了概念,名词用作动词,环境换成环境的改变,人换成人的活动。环境决定了人,环境的改变决定了人的活动;人决定着环境,人的活动决定了环境的改变。
同样的方式,鸡换成鸡的出生,蛋换成蛋的变形。鸡生蛋,鸡的出生表示蛋的变形;蛋生鸡,蛋的变形标志着鸡的出生。
喜出望外,妥妥帖帖,悖论解除。不用绊倒在自己预设的前提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