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成甲老师《好好学习》之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触动点是读书方法。
书中说,“从上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
这正是我一直来用的读书方法,书读了不少,但却永远是读一本忘一本,只到读到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里介绍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自己对于读书才有了行动上的调整和改变。
但对于为什么从小用到大的读书方法没有多大用处,却不甚了解。
在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书中找到了原因——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方法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其原理已得到科学实验证明:我们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而我们从小学会的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孤立的知识点为什么没有作用?这一点罗振宇老师有个比较经典的理论——缝扣子理论,就是把这个知识点比作一个扣子,哪怕它再精美,单独存放在那里对你来说也没有太大的价值,甚至还很容易找不到,或者丢失。只有将它缝在你的衣服上,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并与你的衣服化为一体。学习也是这样,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形成自己知识网络,知识才能发挥其价值。
那么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缝接在一起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临界知识(普世智慧)
本书作者成甲老师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