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这里先讲一个故事。说武老师有一次去游乐园,看很高的大马戏,很精彩,中间有吊环表演就是一男一女,在一个悬空的大吊环上做各种动作。
这是一个例行表演,之前看过,觉得很好,但没有被震撼。可这一次,两个演员似乎动作并没有改变,他却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当时感觉,这两人虽然动作不同,但好像做到了绝对同频的状态,这种两人像一个人的表演,唤醒了他内在的一些东西,让他无比感动。
他的理解是,在这两人之间,发生了深度的心灵感应,因为这种感应,他们才能做到那种仿佛,是绝对的同频。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两个人的沟通,超越了时间,心灵感应现象,听起来非常玄幻,有一种解释是: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亲子共生
前文说,妈妈是婴儿的第一面镜子,婴儿的感受,需要被妈妈这面镜子照见,然后才存在。但小婴儿还不会说话的,妈妈怎么能懂婴儿的感受呢?
上文讲的故事中,那个朋友和来访者,都期待着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武老师认为应该是,他们在婴儿期遭遇了巨大的挫败,他们的母亲没办法接收他们的信息,这导致他们最初的这个需求,严重没得到满足,于是以后一直都在寻找。
相反,得到了部分满足的人,就不想要这个了。普通人的态度可能是:要一个人盯着我的一举一动,这不是监视我吗?我还有自由吗?太可怕了。
没有固着在这种需求上的朋友,可以说你们在婴儿期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你们的养育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到了你们的信息,并且给予了质量还可以的照料。
“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温尼科特的这个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完美妈妈”,所以曾奇峰教授干脆把它翻译成了“60分妈妈”。
但60分妈妈这个译法,一样不能准确传递温尼克特的含义,他还说足够好的妈妈,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叫做“原始母爱贯注”。
是说在婴儿与母亲关系的特别发展阶段中,“足够好的妈妈”给婴儿充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母亲依据她的孩子需要的变化适应和改变,但在孩子的依赖性增加时,要逐渐地减少。为了强调对母亲所要求的变化,温尼克特用,原始母爱的全神贯注,这个词表达母亲对儿童需要的变化,母亲的全神贯注,是紧随着她的孩子的需要,要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样。
有这种特质的母亲,会进入一种“病态”。这有引号,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回应婴儿。
不过原始母爱贯注是有时间的,是分娩前后的几个星期,所以温尼科特将这种状态称为“病态”的意思是,正常状态下,人做不到这一点。
婴儿一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还不能清晰有力地表达时,他的妈妈就能给予他敏感的回应和及时的满足。这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镜子这个说法,太哲学性,在婴儿这里,更准确的表达是“及时回应”,当抚养者及时回应了婴儿,就相当于婴儿这一刻的呼声,被听到了,婴儿也因此有了被满足感、存在感。
怎样发生
温尼科特简直在要求妈妈做上帝,这种带心灵感应的敏感,怎么能发生呢?
第一,这份敏感并不是都得达到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才行。就像吉利根说的,当婴儿“嗒嗒嗒”,你也“嗒嗒嗒”,这就可以了。
第二,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给予回应,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
举个例子,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坐在婴儿车里的小baby坐高铁,孩子每次看到火车路过时,都会喊“妈妈,看火车”,而妈妈也会回应说“啊,火车,妈妈看见了”。
但后来一次,孩子再这样说时,这位妈妈突然间好像懂得了孩子在表达什么,回答说:“妈妈看见了,妈妈也很兴奋”,听到妈妈这个反应,小baby愣了一会儿,盯着妈妈说:我爱妈妈。
这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
第三,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吴老师认为,当你全神贯注地和其他生灵在一起时,你就和他陷入了纠缠态,因此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生灵的心灵扰动了。
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在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我的感受传递给你,两个人,或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连接,而在这一刻,“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
有了这种感觉发生,才叫爱吧。有了这种感觉之后,我们才会体验到,虽然我们总讲自我,但自我终归是要被放下的。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不断发生的过程,并且未必彻底完成。
爱的彻底完成,就意味着:“我”的存在彻底被“你”证明了,反过来也一样,“你”的存在彻底被“我”证明了。
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总结
1.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对于心灵感应,有一种解释是,时空是因为物质而生,而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2.没有固着在“期待着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这种需求上的朋友,在婴儿期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养育者,或者妈妈,或者其他执行母亲功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到了婴儿的信息,给予了婴儿还可以的照料。
3.在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原始母爱贯注”,这种特质的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地回应婴儿,就相当于婴儿在这一刻的呼声,被听到了,婴儿也因此有了被满足感,甚至存在感。这种及时回应是一个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4.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在两个人之间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回应以感受,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而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在这种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而“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发生,这才叫爱。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思考
曾经听说过,母亲在刚生完孩子之后,会进入6个月的疯狂状态。在这一段时间中,母亲是盲的,她眼睛里看不到其他,只能看到眼前的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看见”,但这个“看见”不是监视,而是回应,是爱的注视,是包容的注视。这种注视的目的是,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想到前文描述过的最好的感情——不含诱惑的深情。诱惑就是条件,生活中,我们充满了各种的条件,比如你必须985 211才能进入这个单位;你必须身高1米75以上才会跟你谈恋爱。
诱惑有时不可避免,最重要的是深情。怎么做到深情呢?个人感觉,可能路径是:呼吸同频,让两个人在一个频道上;“看见”彼此的感受,最好能体验到对方的感受;心灵感应,就是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感觉好像神乎其神。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因为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牵手
人在追求自我和梦想路上,如果得不到关系中的共鸣和爱的渲染,是多么虚无的一件事。关系就是一切,如果没有那个心灵同频的你,我怎么知道自己的“我”还活着呢?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关系,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