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蒲松龄篇之一
七绝·蒲松龄
一堆故纸写聊斋,研磨西窗花满阶。
真爱何分狐鬼魅,嘲风弄月亦开怀。
提起蒲松龄,大家马上想到他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实除了聊斋外,蒲松龄还在诗文、戏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作存世,当然了成就最高的还是这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今天和大家讲一个蒲松龄写聊斋的民间传说。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历经清朝两代皇帝:顺治和康熙。济南府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也醉心于科举考试,毕竟在那个年代,一朝高中就光宗耀祖了,只可惜他屡考屡败,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结果全部落榜!没有当官老爷的命呗,可生活还要继续呀,总得填饱肚子吧。于是乎在自己家乡的私塾里做教书先生,那个年代的教书匠和现在的老师们无法相比,靠那点微薄的薪资和家中的20亩薄地勉强度日,以后受人之邀还做过幕僚,虽然生活贫困,可蒲先生却是一副古道热肠,而且还会捉狐的法术(不知从何处所学,无从考证),那个年代不比现在城市车水马龙,灯火通明,什么妖狐鬼怪被极大压缩了生存空间,少之又少了。那时候经常有小媳妇、大姑娘们被狐妖迷惑缠身苦不堪言,家里人又拿这些狐妖毫无办法,只好来央求蒲先生去捉狐驱邪,而咱们的蒲先生毫不推辞,一请就去,每次都办的干脆利落,毕竟有法术在身何惧区区一狐妖!就这样过了几年,倒也相安无事!
有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下午时分寒风刺骨,天色阴沉似要下雪的样子了。蒲松龄看到天色不好,准备关上大门早点歇息了,不料远处蹄声哒哒过来一匹小毛驴,驴上驮着一个穿着下人模样的人,此人看到蒲松龄急忙翻身下驴跑到跟前:“蒲先生,我家小姐被狐妖迷惑,主人请了几个道士捉妖,没料到狐妖凶悍无比,这几个道士都败下阵来,如今小姐危在旦夕,我家老爷非常着急,让小的务必请蒲先生去降服这狐妖。”蒲松龄看天色已晚,本不想去了,可听说小姐危在旦夕救人心切,也没有多想就同意了。那人连忙说道:“请蒲先生上驴。”蒲松岭刚骑上毛驴,却听那人又说:“请先生把眼睛闭上吧。”蒲松龄心里打了一个激灵:坏了,我着了人家的道了!刚想翻身下来,却已经晚了一步,只听得那人喊了一声:“起,”顿时耳边风声大作,呼呼直响,吓得他紧闭双眼抱紧毛驴再不敢松开了!过了许久风声逐渐小了直至停顿,蒲松龄才慢慢睁开眼睛,却是到了一座山前,山上树木丛生,山花烂漫,真是一幅好景色!山脚下有一处洞府,那人笑眯眯的对蒲松龄说道:“蒲先生请吧,我家主人就在洞内相候。”此时蒲松岭虽然还有点迷糊,可心里也明白了七八分,既来之则安之,便走了几步到了洞府门口,拱形大门吱扭一声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红光满面颇有仙风道骨之风。此人一看到蒲松岭,拱手一礼满脸堆笑:“蒲先生,幸会幸会啊,请里面一叙。”蒲松龄还了一礼便随着进到洞内,抬眼一看不由吃了一惊:满满一洞的狐狸,都是些缺胳膊断腿少皮无毛带瞎眼的零件不全的狐狸,惨不忍睹!见到有人进来愈发哀嚎不止,那狐仙盯着蒲松龄一字一句的说道:“这可是蒲先生您的杰作吧?”到了这个地步蒲松龄也不抵赖:“不错,是我做的,我这是为民除害!”那狐仙呵呵一笑:“先生真是个爽快人呐,你就算是有侠义精神为民除害,可打死打伤我这么多子孙,他们的命也是命吧?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蒲先生请给个交代吧。”蒲松龄略一思索,开口说道:“事已至此,我也无话可说,悉听尊便,全凭你处置吧,不过我死之前有个请求,”狐仙道:“请蒲先生说来听听,”蒲松龄神情黯然:“请允许我出洞百步之外给我的父母磕三个头吧,感谢他们多年的养育大恩,然后随你处置就是了!”狐仙心中暗道:在我的地盘上,还怕你老小子飞上天去吗?嘴上却笑着说道:“蒲先生真大孝子呢,请洞外行礼就是。”说着两人便一起走到洞外,那狐仙笑眯眯的站在洞门口看着蒲松龄行礼。而蒲松龄则一步一步慢慢走了起来,同时攥紧右手,默默念起了法术“掌心雷”的咒语,他知道那狐仙千年道行,所以丝毫不敢大意,把全身功力提到十成,等走完一百步咒语也念完了,然后猛一转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张开右手对准狐仙洞,只听得晴空霹雳一声巨响,整个洞府灰飞烟灭,化为乌有!那狐仙一时大意最终也着了蒲先生的道儿,也算是天意使然!
蒲松龄虽然知道自己已无生命之虞,可是刚才消灭狐仙耗尽了全身功力,这法术“掌心雷”是自己保命护身用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可滥用,否则必遭天谴!蒲先生这会儿只觉得头脑昏昏沉沉,浑身酸软无力,关键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自己是骑驴腾云驾雾飞过来的,也没法记路啊!只好漫无边际沿着山道朝前走去,走了许久看到了山边的一块高粱地,再一转头看到山道上走来一个人,等那人慢慢走近,蒲松龄定睛看清来人模样,不由大吃一惊:此人原来是前朝御史中丞刘伯温刘大人,赶忙跑步近前深施一礼:“学生蒲松龄拜见刘大人,”刘大人扶起蒲松龄开口问道:“蒲先生不必多礼,只是你平白无故跑到这地府来做什么呢?”是这样呢,蒲松龄便把事情经过一五一十详细说了一遍,最后又说我虽然保住了性命可回不去了。刘伯温听完之后呵呵一笑:“蒲先生不用着急,我已经料到你这次有惊无险定能渡过此劫,我就是来送你回去的!”蒲松龄一听大喜过望连忙又施一礼:“多谢刘大人了,大恩大德学生没齿难忘!”刘伯温笑了笑又意味深长说道:“蒲先生你是个聪明人,我也不便多说什么,此番回去后当有所感悟才是,切记切记!”说完便走到一边的高粱地里随手撅断了一棵高粱,交给蒲松龄说:“你骑上这棵高粱,我做法送你回去,你先闭上眼睛等风停以后再睁眼即可。”蒲松龄再次谢过刘大人骑上那棵高粱紧闭双眼,只听得刘伯温喊了一声“起,”顿时耳边风声骤起,呼呼直响,不消片刻风声渐小,感觉比来时快了好多,等风声完全停止才慢慢睁开眼睛,却是到了自家大门口了,一瞬间只觉得寒冷彻骨,原来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呢,地下白茫茫的已经厚厚一层了!再看手里的那棵高粱杆,叶子青翠欲滴,红通通高粱穗子颗粒饱满,快要熟透了一般!
从那以后,蒲松龄再不捉狐而改为写狐!可是苦于手中素材太少,于是想到了一个法子,在自己家乡蒲家庄的老槐树下摆了一个茶摊,免费供应茶水,每天早上桌子上放上一大瓶浓浓的香茶,再摆上几个粗瓷大碗,外加一包烟丝。过往的行人口渴了都可以坐下喝杯热茶,不用花钱,条件是讲一个自己知道的奇闻异事。久而久之,蒲松龄的茶摊名声在外了,许多人聚集过来,有跋山涉水过来的商人,有家境贫寒的老农,甚至还有云游四方的方丈,也有从海外归来的人。他们经历的多,见过我也多,各种奇闻异事,家长里短什么故事都有,蒲松龄认真听着,有时拿笔大致记录下来,到了晚上再进一步加工整理,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康熙十八年(1679)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以后几十年间屡有增补。《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被拍成各种电影、电视剧,而且远播海外,自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它被写进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而蒲松龄先生被尊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