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滞留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这批青年志向高远、才干斐然,我都不知道还能怎么栽培他们了。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二人,不老惦记着旧仇,所以他们心里的怨气很少。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转而向邻居讨来借给人。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脸媚态,过分恭顺,左丘明觉得很可耻,我孔丘也觉得很可耻。隐藏起心中的怨恨,假装和对方交朋友,左丘明觉得很可耻,我孔丘也觉得很可耻。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y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站在孔子身旁,孔子坐在那里说:干嘛不谈谈你们各自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如果有了车马和轻暖的皮衣,愿意和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没什么可抱怨的。颜回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身的优点,不称道自己的业绩。
子路问:愿意听先生说一说您的志向。孔子说:让老年人都得到安养,让朋友们都彼此信任,让少年人都得到关爱。
这句直白浅显的夫子自道,其实既是孔子追求的普遍价值,又是儒家的最高理想:普施仁爱,皆大欢喜。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就自我责备的人哪。
“讼”就是究责、问责,“自讼”也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批评。
不管是不能自我察觉,还是不能自我反省,都逃不出三个范围:自身气质无法改变,自身欲望不能扼制,和周围的习俗无法抵抗。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小镇,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热爱学习吧。
但是“好学”这两个字可不简单,孔子不但自己实际做到了,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人。他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生于何时何地,身处什么境地,永远要终身学习。
知识点:
重点是“不念旧恶”,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奉行的传统:主张和解、重视调停、既往不咎、不纠缠过去、避免冤冤相报。这个传统确实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底层土壤,直到现在这个态度也还在延续。比起美国人干什么都要找律师,一般中国人对打官司是敬而远之的。
-----看完《公冶长篇》,谁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看完了公冶长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孔子本人,从由近及远再到近的评论中,可以体会到他看人视角的穿透力,我自己总结一下那就是三看一客观:看核心品质,看言行对比,看生活细节,客观看。
谈到公冶长和冉庸时,孔夫子可以穿透外在荣辱,看到他们的内心品质,甚至替学生背书。看到了核心品质就可以给予完全信任。
谈到宰予时,孔子可以看言行对比,这里也体现孔子看人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识人这件事也需要不断学习中。之前听什么就信什么,后来是听其言观其行,进行多角度综合判断。
谈到微生高时,孔子可以透过一个小细节看到人性,别人看到的是表面仗义,孔子却看得到微生高行为逻辑背后的虚伪,可见老夫子是多么的洞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