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读了一本好书,阅读的过程甘之如饴,心潮迭起,划重点,写感悟,遇到相同的观点,会心一笑,颇感酒逢知己千杯少。但数月之后,书中内容遗忘殆尽,再读也只是似曾相识。
更有甚者,被作者的观点所感染,摩拳擦掌,要去践行,为此还制定计划,但书读完以后,很快就忘记了此事,等再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是几天以后,再提起计划之事,已经意兴阑珊,不似之前那般坚定,于是就不了了之。
每每如此这般,懊恼不已,却又没有太好的办法。不禁感慨,书没少读,道理懂了一箩筐,但是,还是过不好一生,这到底是为什么?
青春易逝,岁月易老,忙忙碌碌,一事无成,反求诸己,体察内心,近日苦思偶得,方觉读书实则有三个阶段。
如果把一个完整的读书过程比做是走路的话,这条路分为三个阶段。此路共有1000米,第一段100米,第二段200米,第三段700米。
第一段这100米,我们或略读,或精读,完成了书本的阅读过程,有些人喜欢记笔记,在书上划重点,写点评等等。至此,大部分人已经完成了此书的阅读,完成了自己制定的阅读任务,至于理解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其实有不少人是不太看重的。读书成了一部分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炫耀的资本,当然还有不少人是认真对待的,但效果并没有大的区别。
总体来看,但把书通读,并没有完成读书的过程,甚至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尤其是对于好书,值得深度阅读的书来说。对于内容一般的书,其实没有必要再进行深究,而对于好书,到这个阶段是不行的,还需要反复读,深入读。
第二阶段,精读。该如何精读呢?是不是读慢一点,一字不漏地读就是精读呢?是不是划重点,写感悟就是精读呢?其实,要精读,以上两个措施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却并非如此。
我认为精读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把自己当成作者。拿到书不要着急去阅读,而是,想想如果你是这本书的作者,这样一个书本名称,大概你会写什么内容?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跟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以此来检验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正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第二,从目录中去发现作者的思考逻辑结构。思考完书名以后,还是不能着急去读内容,而是要去看书的目录。书的目录藏着很多秘密,其中很重要的秘密是,此书的逻辑结构,也就是作者的思维主线是什么。我们要去思考,作者为这本书为什么设计了这样的叙事结构?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为什么先写这一章,而不是另外一章呢?只有从总体上理解的作者排篇布局,才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内容本身。这是很多读着所容易忽略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容易忘记书中内容的第一个原因。
第三,复述书中内容。读完一章或者全书,把书合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经常在读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书中的内容,但是,真的让我们去复述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经常断片,想不起书中的内容,或者还留有很多死角,还没有弄清楚搞明白。复述是检验自己对此书理解到什么程度的最好办法。如果自己能流畅地复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也就说明自己是真的懂了,真的理解了,真的掌握了书中的精华。一般人如果能复述,那么此书内容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就会非常长,甚至终身不忘。
第三阶段,刻意练习。目前大部分人都达不到第二阶段,而如果真的达到了,已经非常不易了。但是,达到第二阶段,读书的路程不过刚刚走完300米,尚有700米没有走完。
读完了,理解了,能精准复述了,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帮到我们呢?
尤其是有些被称之为心灵鸡汤的文章,读得时候心潮澎湃,读完以后,立马就忘记的一干二净,是心灵鸡汤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呢?
我认为不是心灵鸡汤有问题,而是你自己有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灵鸡汤再有营养,你的身体不吸收也是白搭,吸收了,你不好好锻炼身体,把营养转化成肌肉,最后反而成为赘肉,让人徒增烦恼。
读了不理解,就是等于不吸收;理解了,吸收了,但是不实践,不厉行,只能作为谈资,讲讲道理,就变成了赘肉,时间长了都成了肥膘,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成了苦恼。
因此,看到了好书,看文章,好观点,好思想,最重要的是去实践。
这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读了,读懂了,说明已经“知”了,但如果不能“行”,“知”就成了空中楼阁,就也失去了意义。所以,阳明先生提出,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地“知”。
那么,该如何地“行”呢?
第一,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拆解,分为相互关联的,在一个逻辑架构中的,一个个知识单元;
第二,为每个单元制定一个练习计划,每天刻意练习,直至掌握了以后,再进入下一单元。
第三,不求多,不求快,量力而行,但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第四,计划的制定要遵循SMRT原则。目标明确,可量化,切实可行,注重结果和有时间限制。具体可查阅与smart原则有关的学习材料。
第五,持之以恒,如果中间有中断,也不要放弃,继续推进。其实,每个人都很难做到长时间,毫无差错地坚持学习的,偶尔会因为一些琐事,或者偷懒,而没有完成计划。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非常懊恼,懊恼以后,有些人就会对学习的压力,不能适应,从而中断计划,只有极少数的人能重新拾起来,坚持下去。我记得准备考研的时候,老师经常跟大家说,你只要能坚持到走进考场,发挥自己正常水平,就已经一只脚跨进研究生的殿堂了。现在想想确实如此,很多人在考研报名前或者进入考场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最终放弃了。当大家拿着准考证进入考场的那一刻,看到很多空着的桌子,也就不奇怪了。还有的人,考了第一场后面就再也没有来。如此种种,最终没有坚持到底。这个社会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比拼的是智力,甚至也不是能力,而是毅力。
北大的一位教授讲,他在上学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表现最好的,智力不是最高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但是他一直坚持学习,等过了几年以后,环视四周,发现已经超过身边人很远。为什么?就是因为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才能最终胜出。
那么,练习了以后,会不会有好结果呢?年纪这么大了,现在坚持还来得及吗?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和罗伯特认为,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大量练习。但是,练习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同时,他们认为,即便是成年人,练习也都不晚。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梦想都可以实现。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去阅读《刻意练习》这本书。
最后跟各位分享一句话,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让我们至少要先努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