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之前,还有两篇序言,原文加译注,洋洋洒洒达十五页。我本打算粗略浏览一遍即止,通读之后却对译注者们平添几分敬意。
序一为唐代医学家王冰所做。《素问》流传至唐代,早已损残散失,王冰对照家藏“张公秘本”做了大量的补录、修复等工作,并重新调整次序,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序二为宋代大臣林亿等所做。宋代大臣林亿等奉朝廷之命校勘医籍,再次考证王注本。林亿之校本即为今日素问之原型。
素问序言让我感悟良深的有两点:
1、做学问的艺术: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学会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什么?简单来说,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比如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状。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唐代医学家王冰次注《素问》的经历生动地体现了弗洛姆的思想。王冰在序言里提到,“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此为因素三目标明确。“幸遇真经,式为龟镜”,此为因素一掌握理论。王冰曾从孟诜习医,后又师事玄珠先生。孟诜是位方外道家,其人少好医术炼丹,又跟从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撰有《补养方》三卷,《必效方》三卷。王冰跟从孟诜学医,乃受其思想影响。王冰后来又曾拜同朝玄珠先生为师,研习医道,自号启玄子。而“玄珠”一词源于《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此为因素二长期医学和道家实践。
正是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王冰认为“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于是,王冰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在医学史上功不可没。“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後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为了学术的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确保“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
由此可见,王冰对《素问》的次注是一次伟大的泽被后世的再创作。“千载之後,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2、时间的长期主义者:
王冰花了12年时间次注《素问》,完成之时,欣慰地感叹“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而21世纪的我们呢,对于一门学问,不说钻研12年,也不说12月, 12天都嫌慢,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12分钟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君不见,市面上处处皆是1、2天速成的新技能。
从前时间很慢,而在现代普遍的时间观念中,时间意味着死线(deadline),外界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把我们的人生切割成一段段,也把自我分割成一段段。在这些片段里,我们以结果为导向,盯着无数个需要满足的需求,学习比成绩,工作比绩效,婚姻比圆满,生子比二胎……为了外界评价体系里的指标好看,我们的自我支零破碎,常常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我们的时间就像一条资源的长河,倘若站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维度里,看待自己的一生,观察当下的人和事,我们便能保持平静和清醒,做出更为理性睿智的资源分配,而不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
福柯说过:“始终关注自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自身的存在,是人毕生的使命。” 王冰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素问》,与此同时,他也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了自我。
综上,掌握做学问的艺术,学会做时间的长期主义者,这就是素问序言给我最重要的启示。
附: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作序时,题名为“启玄子王冰撰”。为何题名为“启玄子”?乃王冰为自己所取的道号。
关于“启玄子”道号的由来,在其《玄珠密语序》中有清楚、详细的交代。
《道藏·玄珠密语序》:“余少精吾道,苦志文儒。三冬不倦于寒冷,九夏岂辞于炎暑。后因则天理位而乃退志休儒,继日优游,栖心至道。每思大数尤短,景以无依。欲究真筌,虑流年而不久,故乃专心问道,执志求贤。得过玄珠乃师事之尔。即数年间未敢询其太玄至妙之门,以渐穷渊源,方言妙旨。授余曰:‘百年间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求者勿妄泄也。’余即遇玄珠子与我启萌,故号启玄子也。也谓启问于玄珠子也。今则直书五本,每本一十卷也,头尾篇类义同,其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
王冰后来专心问道,得遇高人隐士,即以“玄珠”为道号的道医--玄珠先生,并获得启蒙和秘传,于是便自取道号为“启玄子”,意为“启于玄珠子也”。关于王冰所师事的玄珠先生,宋人张杲在《医说·卷一·医家类》中云:“玄珠先生不知何许人,隐显莫测,惟太仆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玄珠洞明《素问》,究极微奥,秘授妙旨。(以上摘自百度百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