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相忘于江湖》是在报纸上,它让我重新拿起笔,感受很深,记下。
先前读到文末,有人怅然红了眼眶,将纸上几个红的凄厉的大字排给我看,字迹坚毅而释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一震,太青涩,不敢妄解,所以默声不语,可泪水不待深解竟先落下。深知在尘世不过十几年,爱恨纠葛还很寥寥,不足以化成泪水。
大概是为戏入迷,一路追随,儿时懵懂,童话梗概也再难忆起,但始终记得善能胜恶,世界美好。满眼只听得新人欢笑,白驹过际之后,美好的故事仍络绎不绝,而我,仍深陷其中,甚至愿意追寻不属于我的剧本,天气晴好的午后,亦或是骤雨初歇的夜晚来去走在他们来时的路,不惧风雨,乐此不疲,乐此不疲.......
初夏,风起,四处充斥着浓烈的暖意,醺得花草迷离,“若能相濡以沫,为何要相忘于江湖?”不知是新人痴语,还是食桑之鸠的喃呢。
相濡以沫是最好的结局?
若是我生活在少时的庇护之中一定会不住的点头,不曾搁多少风雨,但有人问起却只剩下冷月无声,岁月明亮的多少世人的眼,世事沧桑。曾经如水的月光洒在日渐斑驳的炉火中化为平凡的白米陈饭,吃的人倦了,也越觉得索然无味。
冬夜,风起,三杯两盏浓酒,抵不住晚来风袭,也难拭旧人眼。堂前雨打黄花,花落仿佛在哭诉:“相守不如相望,不如相忘。”哭得凄厉。我惊觉起身,再无睡意。
落幕时皆大欢喜,可曲终人亦散,固然只听得新人笑,旧人哭起几人闻?古今多少世人,相守的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而真正拂去它们百年尘埃并且理会其中意味的也只是看破之人的独自感怀罢了。
翻尽了多少诗书名篇,却未料看见有人对着千里外的孤坟说他如今尘满面,鬓如双纵使相逢应不识,但犹记得她,小轩窗,正梳妆;有人站在门外,独立残阳忆起的是当初与她的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寻常往事;有人不会朝圣,匍匐在山路,只为寻找她稍纵即逝的温暖......曾经痛心疾首,不堪分别之苦,而后亦能安然入眠,渐渐只在酒入回肠之后想起。最终相忘于江湖。
若有人问起“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的结局哪个更好?我定当选择后者,日渐消瘦的回忆仍比白头能够化就下肚,岁月腐蚀后也美好,因为那年初夏心中是最无瑕的彼此。
如今的我,言已尽,笔亦停,再看到简媜的这篇旧文,想寥寥一句写在文末,却发现无论用草书还是魏体都嫌多余。
毕竟,不知何时,我已学会了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