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看了“阻碍财富自由”的三大坑,“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的汗颜,貌似哪件我都做的不少。回顾这几天我都做了什么?我发现注意力被收割得太多了,第一,这两天都用了快1个小时的时间看淘宝上的好吃的,一刷就刷一个小时,实在太恐怖了,这应该是《情绪的解析》的阻抗,不想写笔记,就只想着拖延,属于复杂拖延,因为觉得难,所以也没有细化方案,也不想面对。第二,有个哥们持续了十几年的头疼我一直觉得他是心理问题,可能我的建议没有那么重要,但我还是为这个事儿操碎了心,为什么?因为能在为别人的事儿上收获成就感。
2、从收割注意力这一点,笑来老师深入思考因之产生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广告!这一点真是深受启发。这种深入思考的能力,是需要练习和培养的。多把你学的东西进行链接,看看还能应用到哪里,想得多了,你就会思考出合适的应用场景。
3、行程满满当当却一无所获,因为“满的,是你的时间;闲置的,是你的注意力;荒废的,是你的成长。”注意力被浪费了,所以会觉得一无所获。
4、跳进三大坑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没问过,也没思考过,笑来老师思考了。在人群中找到所谓归属感——凑热闹就好;省去自己做决策的思考——随大流就好;找一些成就感和安慰——帮别人瞎操心就好。这一切都与自我成长无关。
5、终点式思维和“里程碑式思维”的比较,之前我一直混沌地以为这个思维只能用在终身学习上。想跳槽的人每天都在想我没有新知识怎么办呀?这还是“终点式思维”,不是“里程碑式思维”。正是因为这样想了,所以大多数人习得新能力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为他们不知不觉已被自己的已有能力禁锢了。 真正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在这个选择之后,能帮我完善那个已有能力,能让我获得什么新能力。其实我们要想的是如何获得新能力。
6、这次再看《财富自由之路》,我开始学习向自己提问,那天拔电脑电源线的时候我觉察到在我用力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在努嘴,好像努嘴能给自己加把劲似的。然后我问自己“从心理学应该如何解释这个事儿呢?答案可能是婴儿期使出吃奶的劲,嘴是用力的,所以当今天我们再用力的时候,这个模式就再次启动了”。我和同事那天开玩笑说,我和爱因斯坦只差八个问题的高度,我可以在事情表明背后问一个问题,他会深入问到第八、第九个问题,所以达到爱因斯坦的境界其实是可以的,只要不断追问问题背后的原因。
7、关于贵人,因为觉得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是羞耻的,有点类似于乞讨,所以不敢问别人寻求帮助。想想向别人寻求帮助时的场景吧,心理忐忑地给自己打气说要勇敢,其实内心真正怕的是被拒绝。为什么怕被拒绝?因为是思维仍是be good type 的思维,被拒绝了就代表了失败的终点。武志红有个特别深刻的解释:自我虚弱的人,会对别人不回应自己,有很深的羞耻感。在强者面前,会吞下羞耻,而变得无助;在弱者人面前,会暴怒加逼迫,以转嫁羞耻。但如果是be better type 的人会有另一种思维:我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成长,即使这次求助失败,也只能说明自己遇到挫折,然后分析原因,复盘整个过程,思考几种可能的方案存储在个人智慧库里方便下次调取。
8、求助失败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失败了呢?基于我读的一些谈判的书,思考可能是这样的:1)我是不是表现的不够真诚?(从心理学上说,你如果是真诚的,你流动的能量场就是善意和舒服的,别人乐意帮助你。)2)方法是不是太过急躁了,最好的谈判方法是一开始给对方是个好人的定位,别人对你好可能不是因为你有多好,而更可能是他自认“好人”的人设要求他对你的请求给予帮助,3)是不是没有找到利益结合部?在这件事上如果给你帮助,她会得到什么?思考好这些,可能你的请求别人就乐意帮助你啦。
9、关于“智商、情商”那段思考实在太精彩了,在看《学会提问》之前,我一直不清楚为什么李老师的书那么清晰,为什么他想到的问题我都想不到,为什么他思考之后的结论都那么可信?答案是因为李老师是基于逻辑思考的,“智商低情商高”的这个组合,李老师就质疑了它的前提假设是不是有问题?然后这种陷于“两难选择的困境”就是典型的逻辑谬误。只有读了更好的书,才能更发现这本的书的好,不是嘛?
9、昨天注意力被崔永元的视频收割了,我很惊叹怎么可以有这么好的人!1)视频中对于冯小刚、刘震云不遮不掩地愤怒和报复,实在是活出了自己的生命力和攻击力,里面轻描淡写地爆粗口,让他那么有活力,正如武志红说的,活出生命力的人就是有魅力,你会被这种人吸引。当然自恋型人格的人也有类似的特征,都是活出生命力的人,不会畏畏缩缩,窝窝囊囊,所以有一种畅快淋漓的体验。2)他提到了如果懂了逻辑的话,人就不会被骗,不会被洗脑,真是特别让人兴奋地表述,这推动我继续去学好逻辑。在《危险人格识别术》中提到自恋的邪教首脑一开始都会让人感到魅力十足,然后他的那些信众支持者们都会被洗脑,就应该是毫无逻辑吧,所以首脑说什么他们都买账。3)他提到了中国民众当年上街抗日游行的和给黄军探路的是同一拨人,都是乌合之众,所以一定要警惕民众的观点,互联网上的一片骂声和赞扬声真的都不重要,推及到你身边的朋友或者吃瓜群众怎么评价你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实践和成长。你做的好了,当年用有色眼镜看你的那波人也会骄傲地说“我当年就看好她”。所以最重要的是成长。
10、何为成长?就是不能僵化在既有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中,知识要实时更新,思考要不断深入,遇事多问几个问题,然后答案一定避免出现这种状况:1)特殊理论,毫无一般性的解释;2)套套逻辑,完全没内容;3)说的是自己的价值观,与科学无关;4)谬误。
11、你的心理如果认识不到自己容易暴怒的可能性,那么你极容易认同别人的投射。身经百战的心理咨询师曹昱在《意象对话案例督导集》承认“由于缺乏足够的觉知,我让自己陷入了他的投射认同游戏,以至于当时的我,接过了从他内心深处投出来的自恋暴怒,以及围绕着自恋暴怒的那些消极情绪——被羞辱感、被蔑视感、被戏弄感、被强加感、挫折感和无力感。弄清楚哪些部分是自己的、哪些部分是来自他人的,我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自恋性暴怒为什么那么容易传染,因为你心里就有这样的问题。武志红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提到:谁的内在预言更坚定,谁就更可能成功地将自己的东西投射给对方,并让对方认同自己。
12、笑来老师提到了“看不得别人的好”,这是一种常有的状态,我就会常常这样,为什么?因为嫉妒,嫉妒是什么?嫉妒是因为认为自己不可能进步,以为他人的优势永存;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新生大学中看到这句话时的震惊,怎么可以表述的这么清楚?那如何让自己不再嫉妒呢?李老师说“活在未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具体怎么行动?按照未来的你所需要的标准去学习、去工作,将会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提前成为未来的你,这实际上是一种格外刺激的生活方式。多花点时间想想自己未来的样子,多花点时间预演一下,多抬高一点点的标准,多做足一点点的功课,就这样,差异应该就一点点地积累形成了。
13、什么时候你才能不嫉妒别人?笑来老师说“回顾我自己的经历,两次突破其实都一样,都是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之后发生的。”看不见别人的好的人,通常也很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不好。因为学了点心理学,我的攻击性是该发出去一定要发出去,开始不去讨好别人,这样的自己才不扭曲窝囊。因为有时候看不见别人的好,所以会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不好,但是攻击性就是这样的,所以正如李大国说的你要是觉得我不好就自己找原因吧。
14、比较是没有尽头的,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我会不停地去和各种人比较,比人家强了,会对人家的能力表示不屑,遇到一个比自己强的,就躲到一个黑旮旯自责,外加舔舐伤口。为什么?因为心理一直都没有关注自己的成长,心理没有自我,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就是一种被收割,而且这种状况是常常被别人的情绪影响,总担心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做一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人,就不会遇到这种问题,首先会把那些投注在别人身上的注意力拿回来,一定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另外,不被别人的情绪左右,自己当然会更强大、更舒服,自我评判标准从别人的上下嘴唇张闭变成了自己的成长。《心理暗示术》中无比犀利地指出:无谓的攀比,畸形的比较,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的行为,就像是将自己的地盘完全交给别人,让别人做主一样,滑稽而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