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读的时候总会停下来复盘自己过往的选择和思考,以至于读读停停花了两周时间。全书由50个问题和作者的答案组成,虽然书名冠以“财富自由”,但内容阐述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完成认知升级”。
作者李笑来是新东方老师出身,自称“中国比特币首富”(不知收割了多少“韭菜”的“智商税”,虽然其在币圈评价很一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他的深度思考和严谨逻辑),非常擅长把复杂理论简述得清楚明白,所以读这本书时的确很爽,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现在的成功似乎就是书中内容的实践和结果,这很容易让我们读者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离财富自由不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更愿意将这本书定义为作者的心路历程描述,讲述作者实现了财富自由之后的一些思考(而非完全通过这些思考实现了财富自由)。就像作者在书里所说,我们更应该思考“这个观念若被你吸收,你应该变成什么样子”,应该自己琢磨是否值得践行,而不是盲从。
随着阅读习惯的养成,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无论一本书讲述什么主题,值不值得读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可能首先是作者在文字中所透漏出来的深度的逻辑思考能力(也许不大适合虚构类书籍),其次才是书籍的结论是否“正确”的问题。结论对错并不重要(毕竟大多数问题都是开放式的,也无所谓标准答案),论证的过程则值得学习。有一类书里充满了听起来很妙的段落,也许真的很有道理但又无法证伪——对这类书籍则要多一分警惕,毕竟一句听起来很妙的话也许真的只是听起来很妙而已。还是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一本书,虽然财富自由很难(尽管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愿望,但现实并非如此),但我们还是可以跟着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作者一起,去厘清那些我们模糊不清的概念,建立概念之间的关联,在行动中思考,升级认知,让自己配得上站在资本后面。
一、活在未来
寒假的时候和好友Leo聊起另外一个朋友Y,Y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做互联网创业,几年时间公司发展到四五十人的规模,日流水上千万,算是我们这批人中佼佼者。Leo说他大年三十晚上和Y在肯德基聊天聊到了凌晨2点,评价Y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目标明确,而我们却常常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怎么个活在未来法呢?
首先他现在对未来有一个预测;那个预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的结果;他现在已经笃信他的预测是正确的;他提前按照那个预测的结果去行动、选择、思考;时间自顾自地流逝,而他终将走到那个结果出现的时刻;最终的事实证明,他的预测是正确的。
由于他提前按未来正确的结果去行动、选择、思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来”的。
听起来很棒对不对?但是怎么才能确保预测正确,活在正确的未来而不是失败的未来呢?
最朴素的办法是,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怎么判断正确与否呢?
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再进一步能判断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更进一步能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或者结果。
有点抽象,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在看这本书之前,有一段时间我对“逆向思维”即“果导因”很感兴趣,有时候会进行一些刻意练习。比方说之前计划考博,试过在note里写下这样一条逆推导,然后再跳出来思考这样的思考过程对不对。后来读到书里写“元认知”概念的时候就想,说的不就是我这个行为嘛,可我怎么就归纳不出这种概念呢?李笑来的优势就在这里,他总能把我们模糊的概念简单归纳出来,并称之为“最少必要知识”。掌握了搜集归纳最少必要知识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提高跨界能力,迅速进入一个新领域,然后专注于改进,最终成为专家。
之所以我们常常会被身边的琐事困在永恒的当下,作者认为,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100%的安全感。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放弃部分安全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的,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长期、深入地观察和思考。选择放弃的部分安全感的人怎么生存呢?他们不会孤立行动,他们选择与他人合作,即“有效社交”。“合作”的本质其实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它交由合作方来保障;“信任”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想要活在未来,还有一个坏习惯是我们一定要戒掉的,“抱怨”。过年的时候和表哥聊天,他就反复和我提他这几年最大的感触就是,千万千万不要抱怨,要控制住自己。抱怨只能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而已,它会让一个人变得令人讨厌和厌倦,它会让一个人失去挣扎的能力和承受的坚韧。它的害处不仅仅在于浪费时间的暴露自己的无能,更大的害处在于,让一个人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表哥和我说,能解决就去解决,是能力;不能解决就去承受,是坚韧。所以最近因为学校新出一些规定,身边的同学普遍觉得活动受限,开始吐槽领导,我一直有意回避,尽量控制自己不加入他们的讨论之中。如果仔细观察那些抱怨的人,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知道说话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大脑重塑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不由自主扮演我们向别人描绘的样子,直至成为那个样子。那些向你抱怨的人,说着说着就会开始进入表演状态,更加无力去接受和改变现状,可见抱怨的力量有多么可怕。
学习也好,进步也罢,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交行为。我们应该尽量和牛人之间建立起“镜像神经元”,先从物理上接近目标,在耳濡目染中激活镜像神经元。
二、升级操作系统
当我们建立起活在未来的思路之后,就可以开始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了,操作系统由概念与关联、价值观与方法论、实践与践行几个层面组成。
概念与关联
李笑来在这本书里给“聪明”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聪明,是习得的,是积累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甚至可能是完全没有上限的。
他认为,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入手:
看他的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看他的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其实人和人之间差别很大,在有些人的脑子里,一个概念是一篇完整清晰,例证丰富的文章,甚至是一本厚厚的书;而在另一些人的脑子里,概念模糊不清,或者不存在,抑或干脆是一本烂书。记得本科的时候,有一位清华毕业的钟老师教我们《汽车构造》的实践课,他在课堂上提倡的教学法就是翻书背定义,直到合上书本能够把整个知识体系完整地讲出来,那段时间我们班好多同学把八百多页的课本翻得泛黄,也是我们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这位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融会贯通的聪明人。所谓融会贯通,无非就是在两个貌似原本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然后竟然发生那样的联系,足够重要,足够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这里摘取几个这本书归纳的概念,感受一下李笑来的归纳能力,他的“概念”并非词典里的概念,而是清晰且具有指导性的诠释(更多书里的金句我在另外一篇书摘里记录了,感兴趣可以点击https://www.jianshu.com/p/1d9db725a4ea):
“财富自由”: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
“个人商业模式”: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求助”:是一种交易,不仅如此,它更是一种隐蔽却意义巨大的交易,是“正确展示自我价值”的艺术。
所谓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在“创业”的语境下)。
所谓现状,从本质上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
价值观与方法论
作者认为人们的价值观应该和选择紧密相关。价值观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或者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选择决定命运,决定选择的是价值观。因此,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养成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
方法论方面,如果具体到操作层面,我认为首先应该具有鉴别能力,李笑来提倡通过写书获得“睡后收入”,通过开专栏办社群获得知识变现,我们就去写书去开专栏明显是不理智的;李笑来投资比特币、买GAFATA美股(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Tencent,Alibaba)、参加ICO,我们也跟着去,多半会死的很惨。原因很简单,别人花了多少时间研究,我们又了解多少呢,所以说不懂的东西不要去碰(想想我那因为冲动而判无期徒刑的“小钱”就心痛,还不如买点书先提升自己,所以某种方面上说,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能买到的最便宜的,最有可能长期保持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即使是公认最能分散风险的“定投”,其关键也在于我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相当确定的结论:这是一家成长性极强的公司。所以应该把功课做在前头,先理解什么是“周期”、“趋势”、“风险”、“成长率”等等。即便你已经有了一些猜想、理论、定律,我们也要知道它们依然需要不断打磨,不断验证,不断修订,最终我们的研究结论是由自己负责的。如果控制不住冲动,一头扎进投资市场(这个和平时期比拼“认知”、“耐心”、“策略”的战场),只能充当被市场收割的韭菜,必须告诫自己是不是“早”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是不是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不是“长期对”,其实后发也可能有优势。我们会见到无数的人在冲进投资领域的时候,连哪怕一点点的基础训练都没有,以至于他们以为自己冲进了市场,而实际上迈入了赌场。当研究一个创新点子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调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对“成长率”的验证上,哪怕只是用一个小时去思考,得到的结论的质量,也很可能与国际顶尖投行专家得到的结论的质量相差无几。
实践和践行
这本书说了很多,但最终还是要去践行,为什么韩寒会说“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李笑来解释到原因在于:不是刚需。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际上花钱才是刚需,而不是赚钱。不要惧怕、也不要羞愧于说出“我想要赚钱”,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从人生开始阶段建立起健康的“金钱观”,在年轻的时候认真思考金钱,重视金钱才是实际上的优势策略;反观那些“大老虎”,在起点不在乎赚金钱,在终点却疯狂敛财,这才是最可能导致不幸结局的组合。我们会发现那些没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人衡量正确与否的方式错了,他们靠的不是逻辑和独立思考,而是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绝大多数人是表现型人格,他们在乎的不是好坏对错,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显得好看。表现型人格决定了随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与大多数人相同,才觉得安全。因此我们前面才说要让自己的认知活在未来,舍弃部分安全感,唤醒进取型人格。
三、关于投资
李笑来之所以在书的前大半部分花了很多篇幅讲操作系统升级,原因在于作者认为让资金成为资本的三要素的排序应该是:智慧>时限>金额。作者认为,投资是公平自由的,每一次交易取决于我们的意志和判断,唯一主宰者是我们的大脑。而投资的智慧和策略是可学习可积累,实现的办法是从各个维度(金额、时限、智慧)逐步循环突破,然而想到(知道)、学到、做到之间有很远的距离。投资的知识、经验、智慧,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写的、牛人讲的都跟我们没有关系,那些东西要在我们的骨子里生根、发芽且不夭折,还要等上很久才能茁壮甚至茂盛的生长。所以书里讲的“把投资的焦点放在盈亏比例(相对值)上,而不是本金或盈亏金额(绝对值)上”、“尽可能获得最大化收益,尽可能降低系统化风险”、“通过至少两个周期来判断趋势”等等投资建议,本质上还是要靠自己琢磨,在行动中思考。那些从一开始就挣扎着想要成为合格投资者的人,要从一开始就养成尽量靠自己的习惯,每一次对他人的无脑依赖,都是对自己能力锻炼的进一步弃绝,如果我们是不能自己研究,不能自己深入地思考,不能自己选择的人,那么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进入投资领域。
总的来说,抛开李笑来的为人不说,这本《财富自由之路》是成长方法论里难得一遇的一本好书,它让我明白一些所谓“鸡汤”,其实常常是另一个物种所笃信的、很朴素的、很锋利的方法论(同样的事物不同物种看到的镜像世界可以是不同的)。作者是一个不错的分享者,他不仅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为什么会有里程碑,越过里程碑之后还可以做一些什么(个人财富自由→家族财富积累→财富管理→家族传承)。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标”,它指向的是“财富自由之路”,并非其本身就是“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