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据说是出自《论语》。故事是这样的:孔子的徒弟子贡有一天遇到了一个身穿绿衣服的老者,这个老者向子贡提了个问题,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子贡回答“一年有四季”,老者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于是子贡开始和老者争论,并且耐心地和他摆事实讲道理,试图让对方接受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事实。
但是老者非常固执,并且很生气,大声嚷嚷着要找孔子评理,刚好这个时候咱们的孔圣人来了,于是子贡连忙把老师请了过来,孔子微微一笑,对老者说:您老说得没错,一年的确只有三个季节,是我的学生弄错了。
听完孔子的结论,老者这才高高兴兴地离去。但是一旁的子贡就感到非常困惑,老师说一年只有三季,这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孔子于是开导子贡说:一年的确是有四季,但刚才那个穿绿衣服的人是蚂蚱所化,蚂蚱春生秋亡一生只经历三季,所以你和他讲道理是没用的,只有跟着他说是三季,这事才能到此为止,不然他可以一直和你争论不休,白白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子贡听完之后,才明白原来自己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这个故事,网传是节选自论语的《子贡问时》,但熟悉论语的人应该都知道,在整部论语里面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内容,所以这个“三季之争”的故事,很可能只是一种类似于民间的传说,又或者只是现代人的杜撰而已。
不过,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出自于孔老夫子,它都具有很好的思想意义,它既有庄子“夏虫不可以语冰”的哲理,同时也告诉我们遇到事情千万别只知道讲道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多事,并不是光靠讲道理就能沟通和解决的。
就如同和子贡争论一年到底是三季还是四季的那个老者,就完全没有和他讲道理的必要,所以遇人遇事,一定要有区别对待的智慧,比如有三种情况,我们就应该少讲道理。
当然首先我们要明确,少讲道理,并不是不讲道理,更不能不懂道理,如果面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我们用其他方式沟通解决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那我们就没必要固执地来讲道理。
比如面对家人和亲人的时候,你能凡事都用讲道理来分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吗?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里的人每个人都应该要懂道理,但家事却不可以事事都用道理来解决,更多的,只能和家人讲爱与包容,家才有家的味道。
如果延伸一下,和朋友之间,有时候也只能讲感情,而不能完全只讲道理,因为人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情味,才能获得情感的温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面对商场或者职场,很多时候光是讲道理也没有用处,商场有商业规则,职场有职业规则,但规则不等于道理,老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在商场和职场,更多的应该讲“利益”,怎么利益共赢、互惠互利,才是最好的沟通和解决方式。
最后第三种情况,在面对冲突与矛盾的时候,如果双方已经无法心平气和地沟通,与其讲道理,不如多讲法律。
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你越是讲谁有道理,对方就越是讲谁的拳头厉害,而且,即便是你有理,这个时候也千万不要大打出手,当矛盾激化变成冲突的时候,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一定要记住首先自己要遵循法律,然后再用法律的手段来应对和解决,这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通过网传孔子三季之争的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蠢人遇事才只会讲道理,越是愚蠢的人,越只会不停讲道理,而聪明人早已另有妙招,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