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可塘中心校做片赛的评委,听了两节科学优质课,感觉受益匪浅。第一节是附城中心小学的陈老师上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陈老师这节课设计得真好,首先从问题情境入手,生活中声音是从哪儿来的?老师拿出很多器具,鼓、音叉、尤克里里等,老师敲击鼓声,让学生听声音,敲击音叉,学生听声音。听完让学生说一说,学生说听到了声音的延续,老师相机引导,这种延续是什么呢?振动!是振动!老师演示声音的振动,敲击音叉,学生观察音叉在振动时把旁边的小球振开了,这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观察。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陈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做实验,有的敲击小鼓,有的吹试管,有的敲击音叉,有的拉橡皮筋。每一组的实验器材都不一样,各组分工合作,有的演示,有的负责观察,有的负责记录,整个教室热闹起来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老师巡视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学生表现出高度的兴趣,他们认真观察声音发出时的状态,在小组汇报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观察到的结论在班里交流,有的说我观察到声音很清脆,敲击后产生震动,发出声音。老师相机归纳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陈老师为了进一步深入地让学生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系,现场请学生上台来做实验,一生上台敲击小鼓,敲完后马上按住鼓面,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
同学们又一次被神奇的实验吸引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每组都有同学上来试不同的器具,最后证实: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停止了。
这真是一节有趣的科学课,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无限地激发了,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结论必须经得起考验。
陈老师这节科学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老师抛出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适时点拨、引导,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的结论,科学是很严谨的,不但要细心的观察能力,还要有不断追问的科学精神。我觉得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