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风水轮流转,高贵靠自己修来
麟之趾(脚),振振(zhēn,仁厚)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通“顶”,额头),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看麒麟的脚,如仁厚公子。多好的麒麟啊!
看麒麟的额,如仁厚公子。多好的麒麟啊!
看麒麟的角,如仁厚公子。多好的麒麟啊!
这首诗表面说的是麒麟,实际赞美的是贵族子孙。这里的公子、公姓和公族,指的都是贵族子孙。
麒麟是传说的一种神兽,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古人认为它尊贵,所以常用它来比喻贵族子孙。比如刘向《说苑》上说:“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说:“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中说麒麟“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古代又有“麒麟在圃,鸾凤来仪”之语,赞美麒麟之吉祥。
蔡邕《秦操》记载说:孔子看见麟,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后人认为孔子的这歌词不像春秋时代的诗句,疑是后人伪造。所以有人据此认为这首诗有可能是孔子的《获麟歌》,孔子谦虚,不说自己作的,而把它附在《周南》的最后。
关于这首诗,《毛诗序》说是赞美文王的子孙仁厚有德。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说明“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所以诗人以“麟之趾”称其公子。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认为此诗赞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本诗大概歌颂的是贵族新添子孙。由此可见,麒麟高贵的说法自古有之,所以直到今天,人名中还有很多麒或麟的字眼儿,人们也是以取其吉祥之意。
麒麟“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说明它性仁厚,不伤人。人们以此歌颂贵族子孙,一来是贵族子孙中真有高尚品德如其高贵身份的,二来也是希望他们的德行能配得上他们的身份,不要做纨绔子弟,鱼肉人民。诗歌赞美麒麟的脚、额和角,一唱三叹,表达了对贵州公子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而王公贵族们,也常自夸自己尊崇不凡,如皇帝的子孙是“龙种”,贵族的子孙是“麟子”。而老百姓的孩子呢?就是“子民”。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高贵,首先出身高贵。而出身自然是身份和地位决定的。因为高贵,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世上根本不存在的“龙”、“麟”之种,以示其神圣地位和无可取代。其实,这不过是王公贵族们的自封和自我夸耀罢了。
但可悲的是,处于卑微的小老百姓,就信这一套,也认为君主王公们都是上天赐福给他们。皇帝是“君权神授”,是“天子”;皇帝的子孙是“龙子龙孙”;王公贵族的子孙是“麒”是“麟”。
由此看来,中国的百姓,历来善良又轻信,历来对王公贵族是仰视甚至迷信的。因为缺乏独立思考,所以奴性由此而生。从这些古老的诗里,也可见这种奴性由来已久。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今并无发生本质的改变,人们依然在仰视权力和地位,依然在奴颜婢膝地当着顺民,糊里糊涂地当着愚民,而丝毫不知觉醒,也不知道怎么办。今天的人们,应该有这个清醒:在宏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中的奴性思想的糟粕。否则,民智不开,又谈何发展呢?
风水轮流转,没有永远的贵族。自从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中国草根也有了成龙成麟的想法。刘邦从平民逆袭成功,一跃而成为君主,也让很多平民相信贵族不是天生的,而是努力而来的。谁说贵族子孙就是“麟种”呢?谁说他们有贤有德呢?事实上,很多的贵族子孙既不贤能,也不仁义,倒是很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最终成了败家子。
真正的高贵,应该是源于人品和能力基础上日益沉积下来的文化、修养和品味;真正的贵族,应是源于基因和文化上的自觉传承和提高的那个族群。身份加上丰富的内涵和淡定的姿态,才可能成就一个真正的贵族。(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