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笔记——快乐“明小”路》
高二上学期,读书郎最大的收获就是在第17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荣获“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并且作为高二的学生被破格当选为省级三好学生。
“明小”对于我们,起先是不带一点功利的。
从小学开始读书郎就随爸爸去登山健身,到小学五年级,威海周围的山几乎走遍。
威海的山脉不仅林深树茂,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小学阶段已经具有一定文史知识的读书郎,起先对于探访威海周边地区的古庙遗迹,古炮台、烟墩遗迹,兴趣浓厚,每每登山回来,便查阅资料,并在博客上记录下来,小学期间各种记录游记百余篇。
登山期间,优美的风景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强健了体魄,最重要的是在登山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植物,读书郎渐渐对于各类植物有了深深的感情。
2014年的暑假,我和读书郎去成都旅游,成都的金沙遗址公园风景优美,名树林立,读书郎当时是一棵树挨着一棵树地看,很仔细,很认真,很投入,然后若有所思地说,他想把自己认识的植物记录下来。
回到威海,他爸爸就建议他做植物标本。从此,读书郎的很多个周末和假期就与标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自己在博客里写道:“寻有趣的事,做有趣的人,我忽然关注起胶东半岛的植物,着手采集了一些胶东乡土植物标本。第一批标本采集于昆嵛山周家茔的密林中,虽然只有麻栎和桔梗,但六月份的这些标本就把我引进了植物的世界。自此兴趣越来越浓,一发而不可收拾。”
读书郎的标本制作,只是因为他喜欢,他觉得有趣。他的一发不可收拾,也是缘于他喜欢,就像我们捡起一片树叶,唯有喜欢,没有理由。
可是但凡的喜欢,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北方的夏天,阳光极具穿透力,北方的秋天,如老虎般凶猛,而秋夏两季是北方枝繁叶茂的季节,也是采集标本的最佳时节。过了秋季,读书郎就蜕变成小黑。他的每一份标本,都闪耀着灼热的光芒,在我这个妈妈的眼里,真的是太阳的炽热,火辣辣地晒在我的心上,很疼。
还有那山林里的蚊虫毒蛇,更是时时刻刻充满了危险,那次在韩国海边采集全缘贯众,一条不知名的海蛇把读书郎的脸都吓绿了。还有一次在昆嵛山魏家庵的水杉林里,读书郎正在密林寻找蕨类植物,一条两米长擀面杖粗的大黑蛇突然窜出,他壮着胆子拍了照片,耐心的等大蛇爬走,之后竟然找到了山东省特有蕨类植物山东假蹄盖蕨。回家查阅资料,查清这条大蛇叫棕黑锦蛇,竟然也是国家保护蛇类。
但是对于孩子的这份执著,我们没有理由劝退,唯有支持。
在采集各类植物的过程中,读书郎渐渐迷上了蕨类植物。
鉴于蕨类植物的分布特点,某些物种在威海地区的分布面积很小很小,而且还很不确定,刚开始的采集,因为零基础,每次都会有收获,随着采集的深入,跑空山的次数越来越多。有的时候我真的想他可能就放弃了,因为这既不是功课,也不是作业,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可能就是说放下就放下的事情。
可是读书郎却从来没有要停的意思,反而买了更多的文献书籍来深入这个领域。
讲真,那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这个“东西”可以用来参加比赛,而且可以赢得荣誉,只是觉得孩子多认识一种植物就是一件好事,他不放弃,我们也不轻言放弃。那时我们就想,就当是登山锻炼身体了,只不过是一个山头多去了几次而已。
当然,标本的制作不仅仅是找到植物而已,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来鉴定它的科属种,这对于一个毛孩子来说,就是从零开始的新的学科的学习。
一路走走走,一路采采采,即使是假期的外出旅游也要采几种当地的蕨类植物回来。
2015年,读书郎采集蕨类植物制作标本的消息不胫而走,《齐鲁晚报》以《15岁少年爬遍威海大山找到20余种蕨类植物》为题作了报道。
同年,《威海晚报》向他约稿,先后在地理眼版面发表了5篇有关采集蕨类植物的文章。
中考结束,别的同学在备战实验班考试的时候,读书郎在威海时光城风风火火地举办了个人威海植物乡土植物标本展,并在同年9月受邀参加山大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大学生实习植物标本展。
当看到刘路平老师传达的“明天小小科学家”的通知时,读书郎就像捡到了宝贝似的,当场就决定参加这个比赛。那时正赶上端午节放假,读书郎动手开始写论文,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的三点钟,终于出炉了初稿,然后几经修改我们又找山大威海分校的赵宏老师帮忙定了稿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了网上申报。
据说这个奖励入围终评都很难,周围也没有参加过这个比赛的同学,老师们也都不了解。所以申报以后,我们也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
当在终评的公示名单里看到了读书郎的名字时,我们简直要跳起来了,入围了至少就是三等奖了,好多大学自招的初审就通过了。
因为从一开始所有的工作都是读书郎一人完成,所以对于终评,读书郎几乎没怎么准备,这边在制作展板和标本图册,那边他还依然在那里准备物理奥赛,我这个旁观者到时在旁边杞人忧天了好久。
终评的当天,我们把他送到机场,他只身一人拖一皮箱背一包,坐早班飞机去北京赴赛。
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淡定,淡定,再淡定,把心中所想能让评委了解你,就足够足够。
任何一场比赛,任何一次考试,能够再现平日里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发挥。
虽然我们没有陪赛,一天三次的通话是必不可少的,听到读书郎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我和他爸在家嘀咕,孩子这次去北京真的是开了眼界了,这样的科学盛会可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不管这次获得什么样的奖项,都值。
当看到读书郎手捧奖杯站在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我在手机的这一头儿早已热泪盈眶了。
实话实说,读书郎的这次获奖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乃至在我们省,也算是爆了个冷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