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圆环形有缺口的玉器为“玦”。《白虎通》说:“玦,环之不周也。”《广雅》说:“玦如环,缺而不连。”这是古人对玉玦的形象描述。玉玦是出现比较早的玉器品种。在内蒙、辽宁一代的新石器查海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的出土文物中都有发现,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及河姆渡文化也发现了很多这类玉器。
关于早期玉玦为耳饰的说法,是源于它在墓内出土的位置。这难以让人信服,因早期玉玦呈柱状,缺口塞不进耳轮,只能再穿孔系绳佩带,而且分量较重,有缺口反而易滑落。后期玦体边缘钻有小孔的倒是可能作耳饰之用,从形制上看,像耳环,但不知道古人怎么佩带。玦有缺口反而容易丢掉,既然作耳饰则无要缺口之必要,小玉环倒是更适合作耳饰。关于玦用于射箭勾弦的推测更不可能,史前玉玦没有几个能套入拇指的,因穿孔较小,无法使用。
关于玉玦的用途,在就新石器时代之交。也就是中石器时代,或称“前陶时代”(陶器起源前的时代),人们用来切割物品的刀具应有两种,一是天然贝壳,二是打制或由层状页岩加工的石片。这两种刀具目前都有出土。由于这两种刀片没有柄具,使用起来不方便,便出现了把石刀片镶嵌进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的下颌骨牙槽内或者肋骨内使用的器具,这就是我们今天发掘出土的“骨梗刀片”。因贝壳刀片呈圆弧形,没有相应安装工具,而小型雕刻用的刀片更需要安装手柄,这样人们就发明了有缺口的柱形玦,正好把蚌刀厚的一段从孔的一端嵌入,再在孔隙塞入固定物。玉玦可系绳随身携带,使用方便;也可多件玉玦组合使用,这就是玉玦的最初用途。这可能也是玉玦最初广泛分布的原因。这种工具小巧玲珑,便于随身携带,演化成艺术品是很自然的事。
另外玉玦可能还兼做钳子等多用途工具使用,如加工贝壳类薄片工具时,可用厚的柱状玦来插入、掰断薄片,以加工其他工具。也可用玦来折断细树枝,然后制作工具,或用它来采集、折断农作物,如谷穗、稻穗等。当然,还可以把谷穗放进玦的圆孔抽拉来脱粒。不难想象玉玦可能还有其他用途。
而关于玉玦的演化,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玉玦已发展成配饰,形制渐成圆柱体、扁平状,有的已演化成兽身型,如玉猪龙形玦等。商代玉玦演变成片状,并在上面琢有纹饰,而后又演化成龙虎状,并琢有出脊的形态。西周、春秋以后,玉玦仍在作佩饰用,纹饰常以阴线纹、鸟兽纹为主,这时的玉玦形制规整、图案美观。汉代玉玦很少发现,魏晋以后更极少发现。
关于玉玦的用途,古今说法很多,主要有五种:一是做佩饰,因玉玦出土时多在墓葬者头部。二是作信物,见玦时表示他人与之断绝关系;三是象征佩戴者凡事果敢决断;四是作刑罚的标志,表明要犯法者在一定时间内服刑,见玦则不许还;五是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带在右拇指上,用以钩弦。
以上说法均不乏其道理,因为玉玦在不同时代功用不同,自然人们对其理解也不同。
一般认为,人类最初发明的玉玦是一种工具,其用途可能有两种;一是类似今天钳子一类的工具,二是作蚌刀、石刻刀插入的槽口,也就是用来插入小型刀片的,圆孔可插入木楔用于固定刀片。原因是早期玉玦形态多为粗壮的“柱”形,并不适合戴在耳上,况且没必要还在环上琢个缺口。学术界现认为玉玦最初是人类的工具,后演化成艺术品佩饰,据其形衍生出许多象征性功能。艺术毕竟不是一种日常普通行为,二是人们在把握生活本质的前提下,再由物质上升为精神的集中反映。玉玦就是这样,它从工具演化为佩饰正反映这一规律,演化成薄小的玉玦,特别适合作耳饰,这也是功能的转化。
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自新石器时代绵延近8000年经久不衰,玉已经深深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玉玦是中国古代玉器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它出土最早、数量最多、使用最为广泛,它贯穿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就是中国古代玉器文明的发展史,它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它是古人信仰、意念、灵感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