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在电台听到这么一段对话,让我很有感触:
“你期望的薪资是多少?”一个面试官问一个女孩。
“5000。”女孩回答。
“为什么?”
“1500块钱用于交房租,水费,电费等等杂七杂八的花费,1500块钱用于买衣服,化妆品和我喜欢的东西,剩下的2000块钱储存起来用于将来买房子或者旅行。”女孩非常清楚的讲述着自己的计划,“而我觉得自己有能力为公司创造相应的价值。”
“那如果我可以给你8000呢?”
女孩犹豫了一下,“我拒绝。”
“为什么?”面试官很惊讶。
“如果薪资上升到8000,就意味着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但我不仅仅只有工作,我还有生活。工作要用心,生活同样不应该被辜负。工作本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若是我选择了工作而舍弃了生活就本末倒置了。所以我更愿意拿剩余的时间来陪陪我的家人,我的男朋友,做做我喜欢的事。”
女孩最后被录取了。相信很多人听了这段对话,都会很喜欢这个女孩吧。喜欢她的生活方式,喜欢她对于生活的深刻认识。面对生活,工作,家庭,情感等等,她安排的是那么井条有序,使我们不禁脑补出女孩在这种平衡生活下幸福快乐的模样。
生活的装点,愈精炼愈好
然而现实生活中像女孩这样理智的生活家并没有几个,可能每个人初衷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但当所有人都陷入生活这个泥淖时,早已乱了阵脚。说是为了生活,实际上却被路上的一切诱惑牵着,走向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那个高中生为了以后生活得更好,警示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为此每天挑灯夜战,过着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眼里只有成绩排名,无暇顾及其他事情。放榜之时,好则罢,不好则偏激的跳楼自杀了。那个职场女孩,为了某一天的功成名就,过上好的生活,朝九晚五,把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无止尽地往事业上砸,顺利时野心更大,不顺时则独自一人伤心难受,斥责上天的残忍与不公,对于自己,对于身边的家人与朋友却早已无心搭理。那个已经成家立业的姑娘,早已忘了当初对于口红的渴望,整日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已经操劳得变成一个人老珠黄的老妇女。
其实,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吗?
为了生活得更好,真的需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吗?
需要很高很高的成绩?
需要很高很高的工资?
需要很了不起的事业?
需要世上最美好的爱情和友情?
你是不是觉得为了生活得更好太难了,难到经常让自己失去平衡。
但你是否发现,失衡的最终原因其实是你给生活的位置太小太小了。
在辛苦工作完一整天后,到市场买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为自己准备一个最浪漫的烛光晚餐;放假了,买一张地图和家人来一场精彩的短途旅行或办一个有趣的野外活动,又或者报一个学习班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平日里,买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自己装办一个最温馨最舒适的卧室;闲暇时,听一首音乐,看一本书,到外面散散步。或许这本应是生活最好的样子,工作时认真工作,回到生活时同样给生活一份用心与真诚。然而现实很多时候却是这样的:工作完回家,先是拿起手机来一个葛优躺,就此扎根在沙发上,晚餐则是从冰箱里的一堆方便面中拿出一包吃完了事;学生考完试放假,每个人突然间好像失去了别人控制,一时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点什么,迷茫了大半个假期,而职场人员的放假就直接是在床上躺过来的;对于个人的起居,我想可能会有一年到头都没有叠被子的情况存在吧。
对于生活的定义,到底有几个人认真地思考过。生活不像学习那样有成绩考核,不像工作那样有业绩考核,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没有考核,我们可以拥有无限自由;却也因为没有考核,一不经意,它就被我们忽略了。
什么是生活?答案因人而异。可能有人会觉得学业、事业、家庭、情感的总和就是生活,也有人会认为生活在学生时代是学业,在工作时期是事业,在成家之后是家庭,也可能有人会认为在学业、事业等等过完之后才是生活。但我觉得,生活它也应该是一个独立体,而且是比起学业事业等等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我们整个生命。所谓的学业、事业、家庭、情感都是出发于生活,而最后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抛弃生活这个支点而追求于其他事情,本身就是南辕北辙,而此种失衡也只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狠狠的摔上一跤。
我的期望薪资只要5000,因为我还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