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一类按监督学习方式对数据进行二元分类的广义线性分类器,其决策边界是对学习样本求解的最大边距超平面。它的目的是寻找一个超平面来对样本进行分割,分割的原理则是间隔最大化,最终转化为一个凸二次规划问题来求解,由简至繁的模型包括:
- 当训练样本线性可分时,通过硬间隔最大化,学习一个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
- 当训练样本近似线性可分时,通过软间隔最大化,学习一个线性支持向量机
- 当训练样本线性不可分时,通过核技巧和软间隔最大化,学习一个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二、原理解析
1、点到超平面的距离
假设有一个超平面,在平面外有一个点X,我们要求点X到超平面的距离dist(x,h),但是直接求不好求,我们设超平面上有两个点(x',x''),即
我们也可以得到:
我们计算一下点X到点X'之间的距离,我们求出x与x'之间的距离然后乘以平面的法向量就得到了dist(x,h),即点x到超平面的距离(线性代数里面的定理)。
[1]
:
2、样本分类
我们假设数据集,我们规定Y为样本的类别:
当X为正例时,Y=+1;当X为负例时,Y=-1;
可以推出:
我们的优化目标是找到一条线(求w和b),使得离该线最近的点能够距离平面最远,这是 SVM非常重要的原理。我们可以将公式[1]
的绝对值通过乘去掉,因为,这时公式变成了,,结果肯定是大于0的,这时我们继续做一个假设(大于0肯定是一个数值,我们这里假设它大于1,为了计算方便),即对于线(w,b)可以通过放缩使得其结果值|Y| >= 1,,最终我们的目标就是
我们的目标函数就是,转成求最小值
3、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目标函数
我们的目的是求出和,这时我们引入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
我们利用对偶问题,转换一下求解思路,
分别对w和b求偏导,分别得到两个条件:
[2]
[3]
分别将[2][3]
式代入化简可得,
这时我们完成了第一步的求解
继续对求极大值,极大值转换求极小值,
[4]
4、实例求解
已知一个如图所示的训练数据集,其正例点是,负例点是,试求最大间隔分离超平面。
样本正例用1表示,负例用-1表示:我们带入
[4]
式中,化简后的结果为:
我们将代入后分别对参数进行求导得:不符合我们之前的条件,所以最终的解应该为边界上的点,当 (舍去),当此时,所以最小值在(0.25,0,0.25)处取得。我们由
[2]
可知,所以平面方程为:
我们计算出,通过上图我们也发现,并非边界点,最终计算的也跟它无关,这里我们就发现所谓的支持向量机是由边界上的点所支撑起来的,那么我们就把边界上的点叫做支持向量!支持向量:真正发挥作用的数据点,值不为0的点。
5、软间隔
- 当C趋近于无穷大时:意味着分类严格不能有错误(C越大,为了求min,则越小,此时1-就越大)
- 当C趋近于很小时:意味着可以有更大的错误容忍,C是我们需要指定的一个参数
再进入拉格朗日乘数法后,结果就变成了,
分别对求偏导,
最后利用对偶问题进行化简后的结果跟之前一样,只是的取值范围变成了
6、核函数
如果数据非常复杂,在低维中很难进行区分,我们可以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这样特征信息就更多了,决策的边界也更容易建立。核函数的目的就是将低维数据映射到高维数据上。
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在求目标函数的过程中,我们有求内积的操作,但是维数过大,在高维上求内积的计算量非常大,SVM在数学上有一个特性:在低维上内积,用内积的结果做转换,相当于把数据在高维上做内积,结果是一样的。
我们常用的是高斯核函数:
SVM有很多核函数可以帮助我们将数据进行映射,这也是SVM的厉害之处。
三、案例分析
这里我们使用的数据集是sklearn包自带的人脸数据集fetch_lfw_people
,算法也是sklearn中封装好的算法包,我们先来看一下API: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这里面的参数有:
svc(C=1.0, kernel='rbf', degree=3, gamma='auto_deprecated', coef0=0.0, shrinking=True, probability=False,tol=1e-3, cache_size=200, class_weight=None,verbose=False, max_iter=-1, decision_function_shape='ovr',random_state=None)
- C:惩罚系数
用来控制损失函数的惩罚系数,这个我们在公式中讲过。 - kernel 核函数
参数选择有RBF, Linear, Poly, Sigmoid,precomputed或者自定义一个核函数, 默认的是"RBF",即径向基核,也就是高斯核函数;而Linear指的是线性核函数,Poly指的是多项式核,Sigmoid指的是双曲正切函数tanh核; - degree
当指定kernel为'poly'时,表示选择的多项式的最高次数,默认为三次多项式;若指定kernel不是'poly',则忽略,即该参数只对'poly'有用 - gamma:核函数系数
该参数是rbf,poly和sigmoid的内核系数;默认是'auto',表示模型复杂度,gamma越大,σ越小,使得高斯分布又高又瘦,造成模型只能作用于支持向量附近,可能导致过拟合;反之,gamma越小,σ越大,高斯分布会过于平滑,在训练集上分类效果不佳,可能导致欠拟合 - coef0:核函数常数值(y=kx+b中的b值)
只有‘poly’和‘sigmoid’核函数有,默认值是0。 - shrinking:是否进行启发式
如果能预知哪些变量对应着支持向量,则只要在这些样本上训练就够了,其他样本可不予考虑,这不影响训练结果,但降低了问题的规模并有助于迅速求解。进一步,如果能预知哪些变量在边界上(即a=C),则这些变量可保持不动,只对其他变量进行优化,从而使问题的规模更小,训练时间大大降低。这就是Shrinking技术。 Shrinking技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支持向量只占训练样本的少部分,并且大多数支持向量的拉格朗日乘子等于C。 - probability:是否使用概率估计,默认是False
必须在 fit( ) 方法前使用,该方法的使用会降低运算速度。 - tol:残差收敛条件,默认是0.0001
即容忍1000分类里出现一个错误,与LR中的一致;误差项达到指定值时则停止训练。 - cache_size 缓冲大小,用来限制计算量大小,默认是200M。
- class_weight:{dict, ‘balanced’},字典类型或者'balance'字符串。
权重设置,正类和反类的样本数量是不一样的,这里就会出现类别不平衡问题,该参数就是指每个类所占据的权重,默认为1,即默认正类样本数量和反类一样多,也可以用一个字典dict指定每个类的权值,或者选择默认的参数balanced,指按照每个类中样本数量的比例自动分配权值。 - verbose:是否启用详细输出。
在训练数据完成之后,会把训练的详细信息全部输出打印出来,可以看到训练了多少步,训练的目标值是多少;但是在多线程环境下,由于多个线程会导致线程变量通信有困难,因此verbose选项的值就是出错,所以多线程下不要使用该参数。 - max_iter:最大迭代次数,默认是-1,即没有限制。
这个是硬限制,它的优先级要高于tol参数,不论训练的标准和精度达到要求没有,都要停止训练。 - decision_function_shape
原始的SVM只适用于二分类问题,如果要将其扩展到多类分类,就要采取一定的融合策略,这里提供了三种选择。‘ovo’ 一对一,为one v one,即将类别两两之间进行划分,用二分类的方法模拟多分类的结果,决策所使用的返回的是(样本数,类别数*(类别数-1)/2); ‘ovr’ 一对多,为one v rest,即一个类别与其他类别进行划分,返回的是(样本数,类别数),或者None,就是不采用任何融合策略。默认是ovr,因为此种效果要比oro略好一点。 - random_state
在使用SVM训练数据时,要先将训练数据打乱顺序,用来提高分类精度,这里就用到了伪随机序列。如果该参数给定的是一个整数,则该整数就是伪随机序列的种子值;如果给定的就是一个随机实例,则采用给定的随机实例来进行打乱处理;如果啥都没给,则采用默认的 np.random实例来处理。
这里我们需要用的所有包,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fetch_lfw_peopl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make_pipeline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import seaborn as sns
接下来,我们进行案例分析,首先先来看一下数据长什么样,
def svm():
"""
SVM进行简单人脸分类
:return:
"""
#获取数据集
faces =fetch_lfw_people(min_faces_per_person=60)
print(faces.target_names)
print(faces.images.shape)
# 图形
fig,ax=plt.subplots(3,5)
for i,axi in enumerate(ax.flat):
axi.imshow(faces.images[i],cmap='bone')
axi.set(xticks=[],yticks=[],xlabel=faces.target_names[faces.target[i]])
plt.show()
return None
if __name__ == "__main__":
svm()
接下来,我们划分数据集,由于像素点过多,我们使用PCA进行降维,这里我们先对PCA,SVC进行实例化,
#每个图的大小是[62x47]
#将数据集划分为测试集与训练集
x_train,y_train,x_test,y_test = train_test_split(faces.data,faces.target,random_state=40)
#
#使用PCA降维
#我们降维成150维
# whiten: 白化。所谓白化,就是对降维后的数据的每个特征进行标准化,让方差都为1。
# random_state:伪随机数发生器的种子,在混洗数据时用于概率估计
pca = PCA(n_components=150,whiten=True,random_state=42)
#实例化SVM
svc = SVC(kernel='rbf',class_weight='balanced')
然后我们使用sklearn包中pipeline模块结合PCA和SVC对数据进行处理,它提供了两种模式:串行化和并行化,这里我们进行串行化就可以,由于两种算法参数选择较多,我们使用交叉验证的方式选择最优的参数。
model = make_pipeline(pca,svc)
#交叉验证确定系数
param = {'svc__C':[1,5,10],
'svc__gamma':[0.0001,0.0005,0.001]}
grid = GridSearchCV(model,param_grid =param)
grid.fit(x_train,x_test)
print(grid.best_params_)
我们使用最后的参数模型进行预测,并画图像显示,黑色代表正确,红色代表错误。
model=grid.best_estimator_
yfit = model.predict(y_train)
print(yfit.shape)
#算法分类之后的图形
fig,ax=plt.subplots(4,6)
for i,axi in enumerate(ax.flat):
axi.imshow(y_train[i].reshape(62,47),cmap='bone')
axi.set(xticks=[],yticks=[])
axi.set_ylabel(faces.target_names[yfit[i]].split()[-1],
color='black' if yfit[i] == y_test[i] else 'red')
fig.suptitle('Predicted Names:Incorrect Labels in Red',size=14)
plt.show()
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实验的精确率和召回率,以及混淆矩阵。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yfit,target_names=faces.target_names))
#混淆矩阵
mat = confusion_matrix(y_test,yfit)
sns.heatmap(mat.T,square=True,annot=True,fmt='d',
xticklabels=faces.target_names,
yticklabels=faces.target_names)
plt.xlabel('true label')
plt.ylabel('predicted label')
plt.show()
关于SVM支持向量机这部分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还有补充时,我会再更新,这一节公式推导较多,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下方留言或者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