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官场心系田园的诗人王维,一生都在做官,却始终想要归隐田园。他的诗作中大部分跟山水田园有关,所以后人给他贴上“山水田园”诗人的标签,并称他为“诗佛”。为什么说他“佛系”?又为什么一心归隐?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享年61岁。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还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作品。
为什么说他“佛系”?因为他骨子里有一种“悲”的性格。这跟他的生活习惯和成长遭遇有关。
王维全家信佛,吃素戒杀。母亲崔氏很小的时候就带发修行,一生素衣素食,潜心安禅。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年更加严格。他还不止一次恳求朝廷允许自己将所得的职田捐出,帮助有困难的人。王维临终之际给亲故的遗言,也多是规劝朋友奉佛修心的话。
王维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他15岁带弟闯荡帝都,凭着一身才华,很快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17岁就能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科书级别的名诗。然而,他的才气没有让他如李白那般自傲放荡。他一生软弱,谨小慎微,与世无争,有不甘却又不敢反抗。这种性格的养成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是家中长子,童年时期父亲就过世了,留下几个弟妹。都说长兄如父,王维很早就担起了家族重担。当一个孩子过早的承担养家的责任,为生计担忧,他就注定不会像富裕家庭里的孩子那般跳脱活泼,个性张扬。
如果官场得意,王维也不会“佛系”的这般彻底。21岁就中了进士的王维,可以说意气风发,身披官职,也算是年轻有为之士。再有佳作傍身为其扬名,可以说前途无量。然而,现实的痛击猛烈地捶打,将其锤炼成了“佛系青年”。王维第一份官职是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祀宴享用。干了没几个月,因一场有僭越嫌疑的舞黄狮子活动,被唐玄宗贬至济州司仓参军。这次可以说几乎摧毁了他在官场上的信心。作为内斗的牺牲品,也让王维看到了官场斗争的惊心动魄。贬谪生活结束,时年26岁的王维就已经萌生了归隐田园的想法。
为什么王维有了归隐的想法?除了诗人向往山水的本性之外,跟他的生活境遇,官场失意也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贬谪之后20余年,王维辗转各地任职的都是小官,成为政坛上可有可无的人。这样的境遇,也让他追逐官场的心凉得透彻,归隐之心更加迫切。再加上他中年丧妻,之后再未续弦。生活的不如意,可谓雪上加霜。
然而,很多人会有疑问,那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直接寄情山水,过恣意人生呢?同为诗人,王维能没有想过吗,说到底是他不能。因为他肩上有家族的重担,他不敢也不能抛开这个包袱,自己独自逍遥。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离了官场,没有了经济来源,谈何隐居,谈何理想呢。所以,中年之后的王维已无心仕途,只是为了碎银几两,养家糊口而已。身在官场,心系田园,此后王维退而求其次,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也算是在理想的边缘安得一隅。
然而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波澜。王维的官场经历可以说波澜壮阔,有惊吓也有惊喜,这种又惊又喜的感受,当时的王维会有怎样的心境。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安史之乱中王维被俘,在威逼之下出任安禄山授予的伪职。唐军收复失地后,王维本应处死。然而,关键时刻他的诗和他弟弟救了他。王缙平反有功,他用削官救赎哥哥,最终王维得到宽宥处理。之后他在仕途上竟小有成就,做到尚书右丞,正四品下阶。这是他一生的高光时刻。早已看透官场的王维已不在乎这些虚名,归隐之心更重了。晚年修佛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61岁那年,王维逝世。唐代宗时期,代宗批示王维是“天下文宗”,王维的诗名在死后达到了巅峰。
纵观王维的一生,多灾多难,有才华、有理想却在苦难中砥砺前行。可喜的是他的思想和才情没有被埋没,通过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也让我们在古诗里领略千年之前的文化脉络,让经典咏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