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一、如果每件事都是最后一分钟才完成
“你必须明白在罗沙拉摩斯的压力:每个人都尽快地工作,很努力、很拼命地工作,而每件事总是在最后一分钟才完成。因此,在开讲之前的一两天,我才在火车上开始准备课程,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了。”这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二战期间接受康奈尔大学的邀请去讲课,在去往纽约州伊萨卡的火车上才开始备课的故事。
虽然无法和费曼相提并论,但这种最后一分钟才完成的压力,我也经历过。
那是我刚工作的第二年,参与的项目,涉及到一系列的论坛和大会的组织,VIP需要和外交协会沟通,参会嘉宾的级别也比较高。为了协调众多大佬的行程和当天时间安排,常常是会议前一天,议程还是TBC(to be confirmed,待确定)状态,需要打印的会议材料、通知的短信等等都在变动过程中。我们只有睡在办公室,连夜校对定稿,和供应商协商制作运送安装的流程安装,反复排练会议现场的各种情况。即便如此,很多东西也还是在会议开场前的最后一分钟,才完成。酸辣笋尖米线的味道,伴随着曾经无数个的最后一分钟的回忆。
事情在最后一分钟完成,充满压力,而且是非常危险的。
埃隆·马斯克曾在一次访问中吐露:“其实一开始我觉得特斯拉的成功几率是非常渺茫的。当时大的背景也不好,很多公司生存都非常困难,在美国只有特斯拉和福特并没有破产,当时在美国其他汽车公司都接近破产了。我认为只有10%的机会(存活)。其实很多次我们都要破产了。特别是在2008年,我们基本是在融资期限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完成的,如果那个时候没有筹到钱,几天之后特斯拉应该就会破产。”
如果承受极端的压力,你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有研究跟踪长期照顾患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妈妈,在采访中她们这样描述所遭受的压力:压力的感受就好像胸口有一块巨石、胃打了个结、肺部有个什么东西挡着无法呼吸、身边随时有人要攻击她一样。
这已经不仅仅是心理压力了,这是明显的生理反应。
二、面对压力的一念之间
各种研究,包括在实验室里直接对受试者进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人对压力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感到有“威胁”,就像在丛林中,手无寸铁的你,遇到了突然跳出来的老虎。面对压力最常见的反应是退缩和抱怨。第二种反应叫“挑战”。同样是面对一只老虎,如果你不但不害怕,还把这当做一个成为打虎英雄扬名立万的机会,你的生理反应就会不一样。你的心率会增加,全身细胞都被调动起来,你感到兴奋,你准备好去战斗。这也是那些最成功的运动员面对重大比赛时候的感觉。他们把威胁变成挑战,把压力变成动力。
真的会仅仅是你对待外部事件心态的不同,就可以决定你的表现吗?
一个人如果从小被父母虐待、被同学欺负,那可能就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思维习惯,面对压力就更容易触发“威胁”反应的心智模式。但这种心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甚至是信任的人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端粒效应》一书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美国女短跑运动员一到大赛就紧张,产生了各种生理反应,她找到一位专门辅导职业选手的运动心理治疗师,说我能不能不要这个压力。治疗师说你有压力你的心跳才能变快、血液流量才能增加,才能更好地发挥。你要做的是把威胁变成挑战 —— 下次感受到压力,你要对自己说这很好,我有压力了,我正好利用这个压力带来的生理反应投入比赛。结果她成绩果然提高了。
生活不会永远都处在压力状态,总会有喘息的缝隙,人总有自由决定自己怎么想。
主动调用积极情绪,是冲出压力重围的最短路径。
在费曼的传记中,他说:“到今天,我还保留着当时在火车上做的笔记”。
而我回忆起当年的最后一分钟,更多的是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