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开启了国庆假期,不过日程也是安排的满满当当。
早上起床收拾好,就匆匆开车去了老公外婆家,一方面是把婆婆送过去陪陪她的妈妈,另一方面也顺便看望一下老公的外婆。
外婆今年76岁,独自一人生活。
之前一直听老公说他外婆家的地方特别不好,全是各种山坳,去他外婆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又陡又窄,还动不动就被大雨冲毁。但不管他怎么描述,我还是无法在脑子里脑补那个画面。今天一去,才算是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地方不好,什么叫路不好走,对于我这个从小在平川里长大的人来说,真的很难想象那样难走的路尽头,竟然还住着人家。
我们从县城给外婆买了一袋面粉,一小袋米,又买了一些营养品和蔬菜水果,去的时候,先是到了老公的老家,那边虽然交通也不算太方便,但至少可以把车开到家门口。
去的时候,婆婆一路都在发愁怎么才能把买的这些东西带到外婆家里,后来想了个好办法,就是请老公的三叔帮忙。于是,我们从老公老家出发的时候,就把三叔一起拉上去了。车开到大约一半的时候,三叔告诉我们不能再继续往前开了,只能把车停在路边一个比较宽阔的地方,把东西全部拿下来后,每个人分着拿一些,步行去外婆家。

我们四个大人,带着我女儿,肩扛手提,又走了将近四十分钟的山路才到了外婆家,途中总共就见到了两户人家,而且一家离一家也很远。
一边走我一边在想,这些地方的晚上上厕所怎么办,只要天一黑,出门伸手不见五指,一寸小心可能就掉到某一个下雨后冲的那种窟窿里了,喊人帮忙都没办法。途径一个小山坳的时候,我看到路边有一个大水缸,上面架着一根从山里埋出来的塑料管子,里面在一点点往水缸里流水。管子上面盖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放着一个舀水的铁瓢。我很纳闷这种地方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好奇地问了下三叔。三叔告诉我,这就是前面那户人家吃水的设备设施了。我在感慨这里的老百姓条件之艰苦的同时,也为这家人的聪明才智感到赞叹。

我们到了外婆家后,看到外婆家住的地方我更加吃惊。
外婆家的房子虽然是去年国家扶贫给新盖的五间大瓦房,但就是在一块平整的荒地上盖的,只有房子,没有做围墙。远远看去,特别的孤零零,而且就76岁的外婆一个人住。我想想都觉得好难过,晚上要是起夜去个厕所,是我的话都不敢一个人出去,真不知道外婆平时一个人是怎么生活的。
因为要赶着做核酸,我们在外婆家呆了几个小时候就不得不匆匆走了,我们走的时候,外婆一直站在家门口的那个坡头目送我们,直到我们走很远之后,我回头去看,外婆还在那里看我们,远远看上去,她是那么的弱小又孤单。我心里突然有些难过,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
都说养儿防老,外婆也生了四个孩子,外婆的四个孩子都并不是不孝顺,只是都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得已。大儿子,我老公的大舅全家定居在县城,大舅的儿子也已经结婚生了两个小孩,一大家人在县城买了房,要定期还房贷,但都没有固定的工作,日子过得也不算宽裕,外婆也不愿意去给他们添麻烦。二女儿就是我婆婆,我们一家人定居苏州,婆婆需要帮我们带孩子,也没法天天照顾外婆;三儿子也就是我老公的小舅的老婆早早就离家出走,后又与别人组建了家庭,小舅把两个女儿拉扯长大,大女儿已经出嫁了,二女儿还在读大学,在新疆买了房落了户,原本准备带外婆一起去新疆生活,但是外婆不愿意离开故土,始终拒绝跟他去新疆;四女儿也就是我老公的姨妈,自己生了两个儿子,都是不让她省心的,到现在到了结婚年纪却也一直没媳妇,姨妈两口子愁死了,这几年一直在外面打工,也很少回家来。外婆前些年一直在县城租的房子,给小舅的女儿做陪读,去年小舅的女儿考上大学走了,她就选择了自己回老家生活。
虽然老人一直都说自己喜欢在家里住,一个人畅快,想怎样就怎样,但终究还是太孤苦伶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