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昨天写的文章《人生重构》,我试着回顾一下日常生活中怎么分配自己的时间。

早晨做完拉伸,我会花点时间做早餐,然后和家人一起用餐。早餐之后便坐在电脑前写作,有时会换成泰语练习。通常来说,在中午之前,能完全其中一项;午餐后花一两个小时,能完成另一项。
虽然这样的早晨已经形成习惯,但是我却很少问自己,自己常年坚持写作,希望达到什么目的,常年坚持练习外语又有什么目标。真要问起这些问题,我发现自己对此是很迷茫的,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刚开始写作时,是希望能够通过写作梳理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加了解自己,并进行心理疗愈。当然,如今写作的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心理方面,有时候会写一些日常见闻,也会写一些最近的想法……虽然仍然每天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但是我仍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想法而写作吗?有时候也会觉得像完成每日任务似的,其实外语练习也是一样。
刚开始写作时的目的,其实除了自我疗愈,我也希望能够将写作作为我的副业,也尝试过投稿,但是几次石沉大海后,也就只当作自娱自乐的爱好了。
好像有些跟随多年的习惯,每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到了时间便自动开始执行,但是却没有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常年坚持,是否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我觉得今天是个不错的契机,因为让自己认真审视了一下两个日常小习惯的新目标。比如,写作对于我来说,既是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很多时候,当我心里有什么困扰,就会通过写作,尝试用第三者的视角来进行重新思考,结果往往会出乎我的意料,写作就好像一个最亲密的朋友,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帮助。
至于泰语练习,我想我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能达到母语水平的外语现在只此一门,如果放弃练习,加上没有语言环境,可能很快就会淡忘。而小语种
AI给了我一些建议,比如可以设定一些微目标,定期将文章整理一下,整理几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发在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上。
我不禁想,这些习惯我们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还是因为是我们热爱的事,如果不喜欢,可能没一两个月就放弃了。最初我为疗愈而写作,现在已变成记录自己存在的方式。每天的千字文章,是思维的健身操,保持了你精神敏锐和表达流畅。即使没有明确的出版目标,这个过程本身就在塑造一个更清晰、更有深度的我。
外语练习的目的不一定非得是“达到母语水平”或“通过某个考试”。日复一日的练习,真正锻炼的是自律、耐心和与枯燥共处的能力,是一种可迁移到任何领域的“元能力”。
无论是微目标,还是伟大的目标都好,都不能用目标的大小来衡量我们热爱的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