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饮食男女》,第一感觉是:我的天!
看到后来,感觉是:真好!
开场几分钟的做饭戏,精彩程度自不必说。第一场吃饭戏结束,中途老朱被叫到饭店帮忙,忙活完以后坐着和老温说话。
老朱说:这些孩子我一个都不了解,我也不想了解,养大了,随她去吧,就像烧菜一样,菜上桌了,一点胃口都没有了。
这台词真是绝了,立刻对编剧有了好感,事实表明,全片的台词全都稳定的保持在这种水平上,是我看过的电影里,台词特别出彩的一部。
编剧大人给跪了。
饮食男女的片名听上去挺现代的,实际语出《礼记》,饮食——食物,男女——男女之事。本片用了这个名字,走的是简单粗暴,不解释,请看官自行领会的路线。
李安真是厉害,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拍,竟让我对后者完全不感兴趣,全部注意力思想都在食物上。这是我看过给食物的“戏”最多的电影。我说给食物戏份,是说真真正正是在做食物,不是现在电影和综艺里流行的,拿食物作秀,然后再加一大堆“走心”旁白。
好就好在,《饮食男女》里的饮食就是饮食,功夫就是功夫,也有人情,但都煨在食物里了,后来即使没人吃,一件件打包、倒掉、掺和着人世间的唠叨,但食物还是食物。
这样的菜才好看,这样的戏才入味。
很有意思的是,里面演的是家庭戏,可上桌的菜道道是精工细作,老朱当然是个顶级大厨,但导演这样的安排难道没有别的深意?现实生活里,我们几乎不会如戏里这样做饭,但有意思的是,我们也不会觉得这戏有违和感,反而是看得有滋有味。这是观众的饮食心理,导演知道观众一定爱看。况且在中国,吃饭是本来就是件很重要的事,很有仪式感。它代表一个家庭的和睦,饭桌更是一个家庭成员间相互沟通的主要场所。吃饭,可以有太多隐喻,可以有太多言说和不可言说。
据说,美国人的家都很大,餐桌也很大,但食谱很简单,常常是炖一锅肉汤,然后吃一星期,配着面包等……呵呵,如果这戏放在美国去拍,就会让人不舒服。
中国的家庭,是有浓浓的烟火气的。
烟火包裹着一个家庭,但人是在变化的,人长大了,精神就要分离,这烟火里就有了分野,却互相都不说。
电影的又一个绝顶好看之处在于,它用一种调侃的、幽默的手法洞悉了中国式家庭的现状。
我最喜欢的几处剪辑是,三女儿和大女儿在饭桌上宣布了自己的“好事”,紧接着一个一家人在门口目送女儿被男朋友带走的镜头,真是有意思极了,把生活的那种无奈和戏谑拍的淋漓尽致,笑过之后又让人很惆怅。
很少有电影能把“荒谬”表现的如此准确,能让人由衷的笑,也能让人沉默着颔首。比如老朱给姗姗送午饭,比如家倩偶然发现姐姐的“恋爱”原来只是自己的一种想象,觉得无比荒谬想跑到男友那倾诉,结果却发现男友正和另一个女人OX这件更荒谬的事。
从个体来看,每个人的人生都像锋利的刀片,但捏在一起的生活总好像又有那么多钝感,很迟钝:沟通也迟钝、吃饭也迟钝、恋爱也迟钝、接受什么新事物也迟钝,导演精准的抓住了这种“钝感”,通过镜头把它表现出来,效果是:很有趣、又很无奈。
老朱本来“无味”,到最后,变成了“有味”。味道在这里是一种隐喻,食物的味道原本和人生的百味有着相通的道理。
而这部戏里也真是有“百味”的,食物就像是这些滋味的外化:大姐不可思议的“逆袭”,找到了好年轻好阳光的男友,最后还为了她去受洗;三女儿撬了别人的男朋友,爱情有时就是那么不可理喻;反而是事事不落人下,看起来最聪明的二女儿最后决定留在家里;最后一场戏老朱更是石破天惊。
道理很多,又很没道理。
老朱要退位,经理来做工作,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得再精也没什么意思。什么叫可惜?要心中有个惜字才知道可惜,幸好我没打算我这辈子全耗在这件事情上。
这戏真是有滋味:色香味、人间味、人生百味,全都烹饪在一起,看罢唇齿留香,难以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