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一部超越时代的平民史诗

郑重声明:本文系我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如果把社会比作碗里的水,战争就像猛然插入的一双筷子,将它搅得天翻地覆。有句古话叫做乱世出英雄,这句话并不完整。我想如果被乱世成就的叫做英雄,那么被乱世毁掉的就应该叫平民。

时代的浪潮诚然汹涌,但一个普通个体的生活与内心依然波澜壮阔。《寒夜》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以文字校对员汪文宣为主人公,结合历史背景,书写出了一部压抑凄冷、阴郁绝望、看似琐碎微小实则包罗万象、含义深刻的平民史诗。

《寒夜》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主人公汪文宣与妻子曾树生本是立志教育救国的进步青年,但由于年代动乱,两人无法实现理想,为生计所迫做了普通职员,随着战争阴影与经济萧条的加深、婆媳思想矛盾愈演愈烈、汪文宣身患肺病、故交好友相继离世等各种原因,这个家庭被时代撕扯得支离破碎,最终妻子曾树生离家远走,汪文宣在“胜利日”死去,汪母带着唯一的孙子小宣离开重庆,远走他乡。

《寒夜》故事底色与不可挽回的绝望

《寒夜》全文带来的感受正如它的题目一般:寒夜,黑暗而凄冷。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家中一个停电的寒夜:“摇曳不定的惨黄色烛光,给每一件东西都抹上了一层忧郁的颜色。两只老鼠穿过屋子赛跑。楼下有一个女人用凄惨的声音给小孩叫魂。”这是凄冷的寒夜,也是时代给这个家庭蒙上的无法挣脱的阴影。绝望充斥着这个家庭——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没有跳脱出绝望的命运。

主人公汪文宣,从心怀家国的进步青年到最终惨死在胜利日当天,绝望充满了他从人变成鬼的全过程。在家庭里,婆媳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他夹在中间,传统的孝道思想使他无法为了妻子而忤逆母亲,爱情却又让他对妻子难以割舍,被两种情感挤压得动弹不得的灵魂在身体里发出惨叫,窒息感带来的绝望让他甚至在重病期间痛苦得捶胸顿足;在社会上,同事因为他家境窘迫而恶意施加的孤立与打压,以及领导无底线的剥削让他感到屈辱,可拮据的家庭经济却让他不得不压抑内心。无数的打压使他愈加自卑,甚至面对第三者的挑衅与僭越都不敢去捍卫自己的爱情。深爱的妻子离他而去,看到多年的故交和真心待他的好友相继离世,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最终,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在“胜利日”当天带着一生的绝望死去——那是连十年抗战胜利都无法挽回的绝望。

作为汪文宣的妻子,曾树生的一生也在绝望中度过。在与汪文宣的婚姻里,她感受不到自由,甚至无法做自己,面对以旧社会封建思想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婆婆,她的独立,她的时尚都成为了一种罪过,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中,丈夫也从未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只是当一个“老好人”,说着“妈年龄大了,你就让让她吧......”在这个家庭的每一天,都像那个停电的寒夜。正如她所说:“我就怕黑暗,怕冷静,怕寂寞”,对曾树生来说,这个家庭三样都占。这就是她的生活:“永远亮不起来,永远死不下去,就是这样拖。”

于是她最终选择了离开。可即使跟着比汪文宣有钱有势、还更能照顾到她情绪的陈主任远走兰州,她依然没能跳出寒夜的阴影,因为她忽略了自己对汪文宣的爱。当她回重庆发现汪文宣早已病死,先前告诉她病情好转只是为了她不再担心时,她想起了与汪文宣的过去,想起这个男人的温柔,想起他们在楼梯分别的最后一吻,汪文宣死前的绝望也一样笼罩到她的心上了。当得知汪母已经带着小宣搬离重庆,她深知这份绝望再也无法弥补。寒夜里她需要的是一份永远无法得到的温暖。

再从汪母的视角来看,她从幼时就被裹足,深受封建礼教迫害,丈夫早亡,儿子郁郁不得志,与儿媳矛盾尖锐,为了维持生计,她每天起早贪黑,勤俭持家,甚至变卖了以前的财产。可一切都无法挽回,家庭支离破碎,儿子最终在“胜利日”惨死,自己一人带着年幼的孙子远走他乡,相依为命。她的绝望更深地来自于儿子那胜利日也无法挽回的生命:“胜利了,就不应该再有人死了......”

《寒夜》插图
窒息的家庭中衍生出的伦理争议

在《寒夜》的故事中,妻子曾树生因窒息的家庭感到绝望,最终在与汪文宣的婚姻期间同意了上司陈主任的追求。这样的情节就产生了一个争议:曾树生这样在今天看来“出轨”的行为是否违背道德呢?我个人的结论是:今天的我们没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曾树生进行批判。

从曾树生给汪文宣写去的诀别长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曾树生离开的最大原因不是经济拮据或其他什么难处,而是与汪母不可调和的矛盾,汪母的次次紧逼让她感到压抑、失去自由。

曾树生在汪文宣的家庭中并没有受到家长的认可与尊重,正如信中所说:“我至今还记得她骂我为你的‘姘头’时那种残忍而得意的表情”。这种侮辱对追求独立、勇于反抗的曾树生来讲是可憎的、不可原谅的。

她的现代化思想与汪母旧社会封建思想的矛盾在客观上就是十分尖锐的、危险的,而更致命的是,汪文宣作为丈夫没有担当起婆媳之间矛盾调解者的角色,没有对妻子尽到保护的义务,这让曾树生失去情感依靠和安全感。在每一次汪母对曾树生的侮辱中,他没有选择出来主持公道,只是一味逃避,甚至用爱和孝道来绑架曾树生服从,让妻子向汪母写道歉信这一不公平的行为成为了曾树生压抑多年最终爆发的导火索。可叹的是汪文宣似乎临死前也没有明白自己致命的错误,只是在绝望中毫无意识地死去。

如果汪文宣能够完全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如果曾树生同意陈主任仅仅是因为他比汪文宣更有权势,那么她的离去就可以被说成是慕强的,背叛的;但汪文宣自身在无法提供经济支持的情况下连妻子的精神需求也选择忽视,那么妻子的离开只能算作咎由自取了。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方完全有权利因为另一方的辜负而离开——何况汪文宣的家庭从未承认过他们的婚姻,曾树生在汪母眼里从头到尾只是个“姘头”。

至于小宣,曾树生也并没有选择逃避自己的抚养义务,唯一缺失的是对小宣的陪伴。但即使她没有选择离开,和汪母的尖锐矛盾也不会让夹在中间的小宣幸福,甚至可能让他成为第二个汪文宣。

但我认为,作为第三者的陈主任无论如何是可耻的,即使尖锐的家庭矛盾和汪文宣的个人失职是导致曾树生离家的重要原因,对他人爱情的插足和在与已婚异性相处中的无理僭越是永远无法被洗白的。陈主任的上位建立在汪文宣家庭对曾树生的辜负和战乱中曾树生个人基本生存需求这两个基础上,这不能体现出他对曾树生以及曾树生对他的爱,反而体现出他的自私和无耻。

《寒夜》时代意义及超越时代的共鸣

《寒夜》作为一部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名著,它不单单是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更反映出了时代的特点,剖析出一代人的矛盾与迷茫。

故事中的曾树生作为一个追求独立的现代化女性,在精神上却依然难以摆脱对某个人的依附,从汪文宣到陈主任,这反应出她作为现代化女性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强权的反抗,但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她内心精神依靠的缺失:即使她本“并不厌恶”汪文宣,但忽视自己精神需求的行为引起她极大的反感,这成为她离开汪家的导火索;即使曾树生一开始对陈主任并无爱意,甚至对他失格打行为感到过反感,但后来她意识到,陈主任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追求——或许在今天,曾树生这样一个对自由与独立有强烈要求的人会成为一个不婚主义者。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矛盾形象,都被巴金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放到人们眼前,让更多的人看到当下的迷茫,也引导人们去寻找能够突破中国时代的方向。

除此之外,《寒夜》中的许多情节已经超越时代,跨越时空,使今天的我们看到依然能产生强烈共鸣。如压榨欺辱汪文宣的无良领导和同事们的职场霸凌到今天仍然存在,婆媳矛盾以及对第三者僭越爱情的伦理讨论依旧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寒夜》带给人们的思考适应时代,也已经高于了时代。

《寒夜》所描写的支离破碎的家庭是战乱年代整个社会的缩影,凄冷的寒夜是蒙在汪家头上的阴影,也是笼罩着整个社会的阴影;寒夜是一个家庭的绝望,也是整个社会的绝望。但正如它的作者巴金所说:《寒夜》也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因为旧的灭亡,新的诞生;黑暗过去,黎明到来。在那个动乱的时代,社会本就充满绝望,而《寒夜》只是将一切记录下来,告诉所有在痛苦中迷茫的人,我们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它在叫醒所有昏迷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希望。

时过境迁,如今,那个充满绝望的寒夜已经远去,而这部平民史诗依然放在那里,熠熠生辉,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寒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