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说️学习日记 57 双因素理论】
[打卡宝宝]:嘿黑~
[打卡日期]:2019/01/15
[累计坚持]:这是我坚持学习的第57天️
[学习内容]: 双因素理论:从“应得的”到“太好了”
[学习笔记]:每年中秋都发月饼,发起来很麻烦,员工又不爱吃。我们在“商品证券化”里讲过,有些公司后来选择发月饼券。但还是麻烦。既然都不吃,你想,那咱以后,就不发了吧?
没想到,你一说不发,公司每一个人都反对,情绪很大。你很困惑:你们都说没用、不吃、浪费,我一说不发,你们的反应,怎么就这么大呢?
是“损失规避”的心理在作祟吗?有一部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员工把“中秋节月饼”这项福利,当成是自己“应得的”。什么是“应得的”?就是你给我,我不会感激;你不给我,我骂死你。
一、概念: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得的”那些东西,叫做“保健因素”。而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他喜出望外,说“太好了”,那这东西,就叫做“激励因素”。
赫兹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人不会因为得到“保健因素”而满意,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相反,没有“激励因素”没关系,但如果有了,会备受激励。
二、运用场景:如何激励我的员工
首先,你要懂得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区分哪些是“应得的”,哪些是“太好了”。
保健因素,通常包括环境、福利、公平,和工资等等。工资为什么是保健因素?因为在员工心里,那是“应得的”。
激励因素,通常是工作带来的表现机会、喜悦和成就感。
除了这些,对应工资,奖金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因为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奖金,会让员工非常喜悦。所以,工资和奖金的搭配,是最基本的双因素激励手段。
第二,多研究激励因素,研究人性。
保健因素需要被满足,但真正激励员工的,是激励因素。怎么做?关键是让员工有种“太好了”的感觉。第17课讲的“适应性偏见”心理,又可以发挥作用了。
插一句,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管理方法,都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要对人的心理,或者说“人性”这个东西,多琢磨,多研究。
在适应性偏见中,我们讲过“意外幸福感”,就是用“偶然和不可预测的激励”,让员工觉得“太好了”。
第三、防止激励因素,变为保健因素。
因为适应性偏见的存在,激励因素用多了,就会变成保健因素。管理者要懂得用“对比幸福感”来规避。
三、小结:认识双因素理论
人不会因为得到“应得的”“保健因素”而满意,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相反,没有“激励因素”没关系,但如果有了,则会因为“太好了”,而备受激励。
基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后来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提出了著名的Kano满意度模型。他说,对用户也是同理。比如我,从未因酒店提供清洁的床单而感激,但有次我在房间桌上,看到一本翻开的金融时报,是对我的访谈,因此我意外惊喜。
[思考应用]:
①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得的”那些东西,叫做“保健因素”。而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他喜出望外,说“太好了”,那这东西,就叫做“激励因素”。人不会因为得到“保健因素”而满意,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相反,没有“激励因素”没关系,但如果有了,会备受激励。
首先要区分哪些是应得的,哪些是太好了,矿泉水就是应得的,而咖啡下午茶就是太好啦。
工资是保健激励,奖金是激励因素。
② 激励因素就像是游戏中的随机奖励,不经意间,就会让得到者惊喜万分,惊喜,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管理者把普涨工资作为提高大家士气的一种手段,可是普涨工资会让大家觉得这都是应得的,没有了比较幸福感
③ 校园网工作室每年的年会是传统项目,把所有成员聚集一起,工作室准备了伴手礼,不是特别的贵重,但是特别的用心,今年准备的是一牛皮纸袋的东西,里面有工作室定制的纸笔,有一封工作室名义写给大家的信,有学长学姐写给他们的嘱托,有个压岁包,里面有一张刮刮乐和一张双色球彩票,有一个2018年秋天大家一起制作的树叶,一套手绘明信片,还有一个护手霜,还有个彩蛋。这些奖品都不是很贵重,但是每个奖品都是有特别的寓意。我现在还记得年会那天我每介绍一次奖品,大家惊喜的声音。这就属于激励因素吧。
[坚持习惯]:
学习+早餐+八杯水
[今日感悟]:
时刻准备些小惊喜,会让生活更有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