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了父母,对孩子说教就是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没有顾虑更不会想着对方有什么样的感受。
爸爸妈妈说,孩子听,然后照做,这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
然而事实却总不会随人所愿,无论父母说多少次,无论怎么说,孩子都没有改变,也就是孩子根本没有听父母的话,有时候甚至会对着干。
所以,当下父母总觉得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教,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不听爸爸妈妈的话,那可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

“你们大人都不听我说,我干嘛要听你们的呢!”
当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这么说,估计十有八九会认定孩子是极端叛逆的了。因为,从惯常教养的思维中,肯定是没有父母要听孩子话的这种说法的。
当今时代资讯发达,获取信息的途径众多且快捷,所以当下的孩子懂的东西很多,而且越更加聪明。他们思想活跃,想得很多,反应也很快,但是苦于无法和父母实现有效的沟通,反而引发情绪问题。
有效沟通的钥匙其实掌握在父母手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应用到父母的教育日常中最为合适,只要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想都不想就按照“自己认为”的样子先教育一番。
孩子思考很快,反应很快,冲动也很快,但情绪控制和表达却颇为欠缺。所以,他们发现父母只是一直在说,而没有听他们说的时候,情绪之下就会与父母产生对立和冲突,但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同时,父母也没有搞清楚状况,就把这些归入叛逆,失去了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有利时机。

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父母听来却是顶嘴和对立,都是情绪出的错
都说教育时要控制情绪,面对孩子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但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却常常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
当好说歹说都不能让孩子平静下来,不能遵照行事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觉得“是不是在纵容,在溺爱”,于是“黑”着脸,摆着“恐吓”的威严来教育孩子。
实际的情况是,即使孩子立刻安静下来做事情,也是由于“害怕”而不是教育的结果。但这种害怕却培养了孩子负面情绪,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绪就上来而且迎着爸爸妈妈的情绪反弹,而不是通过述说、交流的方式解决。
父母非黑即白的教育模式,不仅仅造成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让自己的情绪进入失控状态。因为想要压住孩子的情绪,那就必须把自己的情绪推向更高的方向。

教育之中,情绪对情绪的碰撞,自然不会是有效教养,往往导致更为激烈的情绪对抗。
家庭教育倡导“听孩子说”,只有了解才能提供适合的帮助和订立规矩。
“听”,父母先听孩子说,既是维持自己的情绪平稳,同时也是告诉孩子,发生状况时,要先等一等,听听别人说,而非面红耳赤、情绪高涨地大吼大叫。
想要孩子听话,先要听听孩子的话,既是同理接纳,也是缓和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