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到死亡。
宇宙,从大爆炸到如今的膨胀,听说宇宙将来也会死亡。
人类社会,从东非智人,到原始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商业社会,未来肯定还有什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审美,观念...,莫不是变化的。
一个人的观念,也是变化的,只是快慢和方向的问题。
变化,有成长和衰亡之分,人在30岁前,算是成长,30后算是衰亡。
一个社会以及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元素,莫不是兴起-衰亡-兴起的迭代过程。洛基亚功能手机的衰亡,是因为苹果智能手机的兴起。人的一个观念的转变,伴随着旧观念的被新观念迭代。农业经济兴起于狩猎社会的末期,然后被商业社会所替代。流行趋势的快速变换。
一个人及其周围的环境,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长期来看是变化的。(李笑来关于长期的概念),环境在变而人不变或变化太慢,一定会跟不上坏境的变化,被时代所淘汰。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从人的角度来说,对未来的预期决定你当前的行为,预测未来涉及你当前的预测能力,巴菲特说,股票比国债还安全,那是因为他有强大的预测能力。不过,预测,总归不是确定的,不确定的部分则是风险。所以现代人需要有概率知识和风险意识。罗胖说,牛皮的人一直下注高概率的预期,吴军说人要有风险意识。李笑来说专注于自己的成长,让自己活在未来。李笑来也说,资本是资金+预测能力+时间。这些均说明了一个道理。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只是被不断接近。是一种发展和变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尊古的思维方式则是相反,传统认为,真理在古人的典籍里,缺少发展思维。批判性思维建立了一套思维规则和原则,首先对待一个观点的态度是暂时正确,没有永恒正确的观点,随着认知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进步,观点是要被发展的。发展的方法就是采用批判性思维。王维纲,对熊逸的提问“对待传统文化,应当仰视还是俯视”,问题的本质就是应该采用尊古的态度,还是批判的态度。熊逸的回答是,大可不必认真,感兴趣就玩玩,不感兴趣就算了。这实际上讲中国所谓的传统文法放在了娱乐的地位了,在现代社会价值不大,看看传统,可能知道我们今天为什么是这样。
方宏进说,对待社会学经典,大可不必把其中的结论奉为绝对正确,不过可以了解其中的观点,思考其中的逻辑,考验其中的论证,在现实中检验,与其他观点及背后逻辑比较,得出自己的看待社会的角度和方法。实质上,就是批判性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方式的死敌,其实就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绝对正确”知识,在学校里考试是有标注答案的,标准答案代表绝对正确,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教育的败笔,潜移默化到人的观念系统中,要出问题的。在我身上体现的就是绝对相信书里的结论,特别对经典书籍,权威人士,没有把重点放在结论的论证方法上,更看重的是其中的结论。没有逻辑的结论,存在大脑里就是一堆转头,构建不成一栋知识的大厦。
知识系统,需要自己从底层去构建,构建的方法就是逻辑,构建的基础就是清晰的概念。李笑来老师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就看他的概念体系,以及在概念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也就是逻辑了。有了清晰的概念,表示对世界的认知达到一个层次,价值观就自然生成,剩下的就是方法论了。有了行动的方向,有了行动的方法,做事情自认就成了。
人应当有静态和动态看问题的两个角度,应当有短期和长期两个看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