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即端木赐,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儒商鼻祖,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外孙。
子贡是孔子“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子贡有情有义,曾资助孔子周游列国及孔子晚年生活开支,孔子去世后,他是唯一守孝六年的弟子。
《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诸:辩也。从言、者声。形声字,“诸”是从“者”分化出的一个形声字,西周金文中“者侯”即“诸侯”,“者”、“诸”义也相通。
《说文》:“者,别事词也。”“别事词”也就是“辩词”,所以诸就是“辩”,如《尔雅》:“诸诸便便,辩也。”又如《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诸引申指“非一、犹众”。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
诸也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如《论语》:“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也表示语气,相当于“啊”。如《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加诸我:谓以非义加人。
及:会意字。从人,从又。会追上前人,以手逮之。本义为追赶。追赶上这个本义在古书中常用。如《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及后延伸指“到达”等义,如《论语》:“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为学习如果不达到一定深度,容易失去。
及也作连词,同“和”、“以及”,如“孔子及其门人”。
及也作介词,表示趁着,如“及锋而试”等。
非尔所及:不是你可以做到的。
全文理解为: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有些事情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会把这些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非你能力所能及呀!”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体现了子贡刚毅的一面,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仁!”所以,该句也体现了子贡的修养接近于“仁”。
“吾亦欲无加诸人”,体现了子贡“恕”的一面,孔子曾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提出的“恕”道。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子贡做不到呢?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为了在社会上立足,有时候不得不委屈自己,将就自己,随波逐流,屈己从众,毁方瓦合。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也是权变的。孔子曾提出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人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要学会圆融、变通。
当然,也有可能孔子在这里提醒子贡阅历、修养都还不够,所以孔子在怀疑子贡的能力。
钱穆先生说:“孔子教人,主反求诸己,主尽其在我,本章所以教子贡者,学者能细阐之,则心日广,德日进矣。”
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被别人强加于自己,但是,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我们都不是化外之人,我们脱离不了它。
为了实现我们的自我价值,该妥协的时候还是要妥协,该让步的时候还是要让步的。身为圣人的孔子,依然有过多次向权贵让步的经历。
孔子曾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想要“仁”,就有“仁”,该刚毅的时候,就要刚毅。该拒绝的就要拒绝。
我们想“恕”,“恕”就在身边,得饶人处且饶人。
隐士颜阖
孔子和姓颜的人特别有缘,他的母亲叫颜征在,他最得意的弟子叫颜回,他的弟子中还有颜路、颜刻、颜浊聚。
鲁国有一个叫颜阖的道家隐士却对孔子很不友好,他的思想和孔子格格不入,他甚至反对孔子参政。
《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有一次鲁国国君派人去请颜阖出来做官,他看到家门口来了一群当官模样的人,他凿开后墙逃离。过起了饭牛南山的隐居生活,后来人们把“颜阖凿墙”比喻甘于隐居,不愿出仕。
唐代诗人吴筠曾写️首诗:世情矜宠誉,效节徼当时。颜阖遵无名,饭牛聊自怡。 逃聘鄙束帛,凿坏欣茅茨。托聘嚣尘表,放浪世莫知。
北宋的黄庭坚也有诗云:颜阖无事人,躬耕自衣食。翩翩鲁公子,要我从事役。轺轩来在门,驷马先拱璧。出门应使者,陇上不谋国。心知误将命,非敢惮行役。使人返锡命,户庭空履迹。中随卫侯书,起作太子客。谁能明吾心,君子蘧伯玉。
苏东坡有诗云:颜阖古有道,躬耕自衣食。区区鲁小邦,不足隐明德。
唐代诗人杜甫的《敬赠郑谏议十韵》中也提到颜阖:“使者求颜阖,诸公厌祢衡。”可见颜阖在古代文人中地位之高。
《庄子》中有记载一个故事:鲁哀公问颜阖说:“我要把仲尼做为辅相,国家可以得治吗?”
颜阖说:“危险啊!危险!仲尼喜欢文过饰非,把枝节当成主干。办事花言巧语,矫饰自然性情以夸示民众,如此不智不诚。他的内心被虚伪的性情主宰,怎能在民之上呢!现在要让民众离开朴实而学虚伪,不足以教育民众。为后世考虑,不如停止这件事。不可以让他治理国家!”
颜阖又说:“施恩于民众而不忘其功,不是自觉的布施,这种行为让商人都瞧不起。虽然因事务不得不与他们打交道,但思想上仍不愿与他们相提并论。”
颜阖继续说:“体外刑罚的工具是刀斧和枷棒,内心刑罚的工具则是轻举妄动所引起的过失。小人遭到体外的刑罚,用金木刑具拷问他;遭受内心的刑罚,则是用阴阳之气来蚕食他,能够免于外内刑罚的,只有真人才能做到。”
颜阖追求的是道家认为的最高境界:“真人”,只有真人能够真正做到,别人无法强加于他任何东西,他也不强加于任何人。
《庄子·人间世》还记载了颜阖的另一个故事:螳臂当车。
春秋末期,有一次,颜阖到卫国游历。卫灵公热情接待,并欲聘请颜阖做他儿子蒯瞆的老师。
颜阖早已听说蒯瞆十分凶暴,动辄杀人,国人十分畏惧。他犹疑不决,便去拜访卫国有名的大夫,子贡的外公蘧伯玉。
颜阖对蘧伯玉说:“听说蒯瞆常常随便杀人,现在要我做他的老师。如我放任他自行其是而不加引导,他将来必定乱邦害国;如我约束他不让他胡作非为,他现在就会危及我的生命。你看如何是好?”
蘧伯玉叹道:“做世子蒯瞆的老师,就应该处处谨慎,不能轻易去触犯他,否则就会惹出杀身之祸。这就好比一个人爱自己的马,看到有虫子咬马便急于去拍打,结果马受了惊吓,狂奔乱跳,反而把人给踢死了。”
说到这儿,蘧伯玉又不慌不忙地对颜阖讲了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天,他驾车外出,忽然发现路上有一只螳螂,怒气冲冲地张开两臂,企图阻止车轮向前。
然而,螳臂怎能挡住前进的车轮?车子照样行进,可怜的螳螂却被车轮碾得粉身碎骨。
蘧伯玉说:“螳螂之死就在于自不量力。今天你也和那只螳螂一样,自以为有很大的才能和力量,可以改变蒯馈的残暴习性。依我看恐怕也是自不量力,难免要粉身碎骨。”
颜阖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忙移席谢教。他决定不去触犯蒯瞆,争取早日离开卫国。
后来,蒯瞆做出了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先是谋杀自己的继母南子,失败后逃亡宋国,后又逃亡晋国。
卫灵公去世后,又回国和儿子争夺国君的位置,夺位成功后,为政残暴,生活荒唐无度,最后又被一个女人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