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根据自己工作十年经验总结的职场修习漫谈。
职场是个人发展成才的道场,多一些思考借鉴交流,就会多一些应对策略和方式,对自我提升应会有裨益。
文内观点为个人经验总结,若对职场发展有更多见解,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作者:徐余江,高级工程师,从事复杂系统工程领域科研,拥有近十年大型央企科技创新与管理从业经验;乐于公益,职慧资深志愿者。
基本版本VS追求卓越
初入职场,在领受工作任务时,要有关于如何完成任务的理解。
年轻的职场人,历练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一个事件、一个工程或一个系统的“火候”。
通常情况下,在领受任务时,需要明确了解具体实施的细项以及完成的时限,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先交付“基本版1.0”。
要了解,职场中的多数工作内容,往往需要多次迭代或持续完善,这就需要有基本的版本作为一种正式输入,为后续的讨论或者完善提供基础。
如果我们过于追求完美,带来的影响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未能完成任务的响应,这就会给团队或者上司一种效率较低或不出活的职场评价。
比起追求完美,我们更应该追求卓越。为了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需要持续地改进和团队的努力。
还有时候,任务的方向会在讨论中或者演进中出现变化,这也是职场会常有的。
在上述的背景下,如果还是耗费诸多时间和人力很完美去完成每一件事,但是后来任务的主题和方向又调整了,这对个人和团队都是较大损失,也会令自我感觉懊恼。
职场不像课堂,老师讲课完,就布置作业,学生只需要安心完成习题就好。
根据我的理解,面对一个任务的完成,作为上司或者部门负责人应该注意多引导年轻职场人,在任务前和执行中多提示或者询问,以免方向走偏,也可以讲清楚每一件事如何执行的具体要求。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职场中的有些事情不是基本版的类别,而是需要一次性就做对,那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和细心,哪怕投入时间再多也要抓紧一次性完成。
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要事前进行评估,涉及内容、时间、资源等的衡量,回答是否可以完成、如何高效完成等自我提问,如果需要其他人力加入时,也要尽早提出来。
很多情况,对于评估也会临机调整,事前做到一半,就发现人手不够了,而时间却也没了,所以适时经常地反馈沟通是有必要的,避免所有事情都由个人来承担。
职场中的小失误总归难免,一个人的能力是需要经过试错来提升的。
所以,一旦有了一些小失误,也要勇于承担,而不是推诿责任。
勇于承担,会更加容易被信任。
善于倾听VS善于阅读
首次了解到善于倾听与善于阅读这两个要素对于职场的影响,是在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
在职场,我们需要逐渐了解面对的对象,是善于倾听还是善于阅读的。
每个人的特质具有较大差异,明白这一基本判断后,有助于针对不同的人群应用不同的方式。
比如:
你自身是善于阅读的,那么就可以通过简报或者文字材料为主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如果你的领导是善于倾听的,那么你最好首选采用当面的方式进行工作沟通交流,而不是通过内部邮件来进行。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注意到这一点,当然也能够将工作勉强进行下去,但是效果往往不会特别好。
一位善于阅读的领导,他在听下属汇报或者公开表达自我意见时,往往难以清晰地接收信息并准确地传达决策意图。
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杜鲁门都是善于倾听的,艾森豪威尔觉得应该效仿前任,但实际上他自己是善于阅读的,所以在与记者交流时,他有时根本听不懂记者的提问。
可见,忽视这一认知,对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可以采取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动态地调整这两种方式的运用比例,有时是两者都需要的。
比如:
事情紧急时,必须采取倾听交流方式,而不是还发邮件以文字方式进行,这样必然会影响事情推进的效率。
所以,此处善于倾听与善于阅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要综合运用,适时发挥个人潜在特长带来的工作优势。
由工作拓展去讲,工作之外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运用此方法。
有些人会感觉到,听书和看书会有不一样的效率,尤其现在学习手段增加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应用,从而能够调节学习枯燥而增加知识互相印证的关联。
技术专家VS管理专家
企业内部技术与管理密不可分。
技术专家也一定要具有基本的管理技能、管理知识基础与经验积累。
管理专家对于产品或者业务的技术状态,也一定要有熟悉掌握与简明理解。
在一定的界限内,技术与管理可以说是相通的。
年轻的职场人往往会遇到走技术路线还是走管理路线的困惑,那到底该怎么选呢?
每个公司的情况差异会较大,因此,年轻人的选择也要根据实际来进行考量。
职场起步阶段的工作,对个人的考验技术性会更强,这里的技术也泛指经管类的技能。
随着职场职级提升,工作对于管理能力就会有更高的要求。
因为此时你要做的不是个人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而是整个团队或者整个部门如何在技术业务、经营业绩上发挥作用。
如果你是理工科出身,那么建议不妨多读一些经管类的书籍,以便对于管理有一些理性和专业上的认知,以便做到管理岗位时,可以切换到相关的知识领域。
十年前,我刚工作时,经常可以参加职慧组织的一些交流,这些交流会都是企业高管作的分享,对于我来说是学习到了关于管理和领导力的基本入门。
所以在读书之外,主动参加一些社交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如果你是经管类,不妨从最基本的技术原理对公司的业务有所熟悉,这样与公司内部技术部门协作沟通会更加高效,因为这样有共同技术语言,更容易被接纳。
在自我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增加相关的培训,提升相应的技术与管理能力。
企业会在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设置双通道发展模式,但总体上来说,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我们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职场规划和自身禀赋来进行选择考虑。
技术发展路线会相对长远,但是年龄大也会有新技术带来的“冲击无奈“;管理发展路线会遇到晋升瓶颈,从管理再转技术基本上行不通。
所以,选择的关键是适合与不适合,能否发挥自己的禀赋。
行业坚守VS转换赛道
对于职场年轻人,起初进入的行业或许并不是你长期耕耘的行业。
当然,也有人多年长期在一个行业里坚守,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这就是我提到的,在个人职业或者事业发展中要注意行业坚守与转换赛道的关系,要从自身的实际作出分析。
大体上这两方面的案例都有,我们都可以列举出较为成功的那部分。
如果此时你要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一个视角,就是你所处的工作是否能够承载你理想的实现。
这里有一个前提,你需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立志的方向。
当前的工作有可能是一个初级的阶段,但是你可以从前辈的成长中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你在行业中坚持。
这就是意味着,你有持续成长的空间,你有职业发展的通道,即使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前景可期。
另外,最重要是,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最擅长的?
人要做最擅长的事,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积累起优势,在后续的发展中才会有从纵向领域向横向拓展的基础。
如果找不到自我擅长领域,则很难发挥出最佳的才能。
职场不是综合考试,要求各个科目都没有短板。
在职场中,各个部门、不同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应用差别较大,同一个单位内可以通过转换部门来调整自己的方向。
较大的动作则是改变单位,换一个工作环境。
换一个工作环境是否会让你的境遇有所改变?
如果你足够自信又有坚定的理想,不妨尝试。
我的一位友人在先前单位,其领导不够欣赏,改换单位后很快成为整个集团的业务能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个人的才能有时候受限于自己的直接领导,有时受限于企业文化,未能得到充分施展,反而影响自我的未来。
在现在的环境下,人们的选择是多样的,年轻人更可以勇敢地相信自我,作出明智的决定。
随着阅历增长,对于古话,我愈发感觉有道理,比如说“树挪死、人挪活”,“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等等都是至理总结。
保守些讲,在你30岁甚至32岁前,还可以调整自己的赛道,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但是如果刚刚步入职场就频繁转换,这显然是你的定力和眼界都有问题,就会影响你的发展。
以上是保守些说,激进的例子也有。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艾尔诺,可是在自己退休后才开始文学创作的,并通过持续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任何时候辛勤的劳动和持续的坚持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赛道也好、才能也好,只是为你的成功提供了基础。
加班加点VS保持运动
多年前在读研时,我曾与一位事业成功的前辈聊天。
他是50后,他说,事业成功的同学当中,都是身体很好的。
我当时对这句话并不是有很深的感受,但是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十年职场经历,终于让我体会到这位前辈所讲的深刻。
职场上的努力拼搏是持续过程。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保持运动,维护调节好工作压力,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是赢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并不见得有太深的体验,很多事情通过时间的累积会呈现出巨大的收益,有些事情不要等错失了再进行改进,那样往往会无法挽回、耽误很多。
保持运动是一种对自我健康管理的有效方式,运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户外的,也可以是室内的。
我提倡的运动,并非是要去跑个马拉松或者朝向健身方向发展,而是通过运动,令自我保持身体的机能和个人情绪的调节,这样整个人的状态会保持较好的水准。
运动也可以发展成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当然这因人而异。
刚入职场的头几年,我经常与友人相约在奥森公园跑步锻炼,运动也是交流机会。
毕竟,每个行业情况不同,与各行业友人保持一种联系,有助于摒弃自身行业局限性,对于整个社会的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判断,互相促进交流的信息和体会,有助于自己的决策。
奥森公园的环境幽静广阔,置身其中,我感觉心灵受到了洗涤,跑步能锻炼身体。每次运动完,我又具备了迎接下一周挑战的好身心了。
很多企业内部也有各种运动俱乐部,建议根据兴趣选择参与,这样可以与各个部门的同事有交流机会。与各个部门的同事熟悉,对内对外事情办理起来就会很顺畅。
加班要适度,但是有时候事情重要紧急也要打硬仗,比如产品上线、方案评估、项目投标等,往往时间紧,需要持续地加班加点,那么你持续运动的好习惯一定会为你的投入提供好的身体基础。
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或者首席执行官们,往往都是有很好的工作节奏和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比如:
王石先生甚至将自我保持运动的登山发展成一件卓有成效的事情了,尽管已经上了一定年纪,但是精神矍铄,依然保持旺盛的工作状态。
在作家中,村上春树是非常自律的人,他每天工作强度很大,主要集中在上午,但是他同样热爱跑步,甚至专门就跑步写了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平衡、自律,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词,真正形成习惯后,其产生的个人影响是巨大的。
原文链接:初入职场,打好这5个基础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