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上飞机前,又使劲吸了一口空气,满眼都是不舍。
这8天,他们好像重生了一样。
他一直生活在新疆。对,就是那个听到这两个字,别人都会觉得他们骑马上学,打猎住帐篷的地方。他在那里上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他算幸运的,现在生活在乌鲁木齐。
他们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在父母帮忙下,买了个二居室,按揭了一辆车,婚后不久,有了可爱的女儿。
夫妻两人都在银行工作。男孩在股份制银行做房屋贷款,女孩在国有银行里做网点主任。做贷款的每月有利润指标,要拉业务,还要周末值班;当网点主任的,管的事多,工资方面,更多时侯拿的比员工少。吸引她的,只是领导说想把她培养成最年轻的行长。两人都在各自单位努力的工作着,虽然供职在不同的银行,却有着非常一致的作息时间,每周单休,不轮休,无加班费,每天晚上22:00左右回家,两人都分别创下过凌晨2点、凌晨4点下班的工作记录。
这样辛苦的工作,能挣很多吧?两人工资加一起,8K以内,有时任务完成不了,会更少点。
你可能想起来了,他们的女儿呢?当然不在身边。孩子一出生,便一直由女孩的父母在帮他们照看,同时需要照看的还有一个小小的粮油店。两人好不容易凑一个双休,就驱车3小时回去陪女儿过周末。这样的状况,一直到孩子2岁多。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要到城里跟他们一起生活,两人上班却无法接送孩子, 老人又不想离开经营了几十年的粮油店,来城市里跟子女们挤在一个小屋子里。
这事,他们和老人谁都不敢先提,敏感的藏在眼皮下。
这样的生活,已经是他们进入职场后最稳定的状态了。这些,在他们来成都之前,都显得无比正常,而且非常珍惜。
来成都的第4天,我陪他们去峨嵋山,定了山下一个新开的日式度假酒店。500多元一晚。他们说太贵了,我说没事,感受一下嘛。
清雅的环境,体贴的服务,精致的布置,让他们赞不绝口,处处拍照。这是他们第一次两人出来度假。他们说,终于可暂时不想工作的事,有时间去看大树的苍翠,去听林间的鸟叫,去看环绕的浓雾,去拜一拜各位菩萨,去吃一串小摊的腊排骨。
峨嵋归来,又带他们去游宽窄巷子,吃各色小吃,品地道的火锅;带他们去喝下午茶,去买小挂件,悠闲的穿行在大街小巷。
8天的休假很快结束了。
男孩是我弟弟,女孩是我弟媳。
他们告诉我,这几天,他们除了美食,美景,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生命的状态。
来之前,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想把工作干好,从职员变主任,再到行长。心想这就是通往财富自由,人生幸福的最好路径。他们认为,走的努力,就能更早走向成功。所以他们过着披星戴月的生活,跟孩子过着一年见不了几次的双城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典对话:
记者:你放羊为了什么?
放羊娃:赚钱
记者:你赚钱为了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你娶媳妇为了什么?
放羊娃:生娃
记者:生了娃干什么
放羊娃:放羊。
为何8天可以松动他们们坚信了30年的生活信念?我在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中找到了答案——间隔年(Gap Year)。
间隔年( Gap Year ):间隔年传统起源于17世纪英国贵族子弟的“壮游”( The Grand Tour )——用几年的时间去游历、学习、开阔眼界。后来,间隔周期演变成一年,这一年就像是过去连续生活的一个裂缝,所以被称为 Gap Year 。
惯性是一个物理概念,但却常常发生在人们的生活状态中。人们选了一条路,越走越觉得正确,满脑子只想如何走的更快更远,但从没想过,或许路就不对。即使遇到问题了,也告诉自己这就是磨练,咬咬牙,会更好。
殊不知,不变轨的铁路,只会有一个终点。
我们在一部自编自导的励志剧中,成功的感动自己。
沉没成本+惯性思维,我们就可以很轻易的把生活过得一成不变,周而复始。
如果你觉得你的人生太过于走直线,有点依赖于惯性,那你就可以考虑“间隔年”。“间隔年”就像“休耕”:为避免连续耕种的土地失去肥力,有经验的农民会选择在土地上,种一年,停一年。休耕不是要停止,其实“休养生息”后,第二年收获更多。
“间隔年”也是如此——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里中场休息一下,既是重新思考和定位,也是发现人生新可能的方式。为了避免在冲动和焦虑的时候,做出错误的人生关键决策。不如先通过“间隔年”或者“间隔月”的方式小范围试错,体验一下人生可能。
毕竟,你一直走的路,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