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受到过工作机会的折磨吗?
最近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朋友,
疫情期间寻求工作,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邀请,让他有点焦虑。
你可能会问,有工作机会还折磨吗?
当然,请听我道来。
收到新工作机会的offer(录用通知),除了开心,
你还会考虑些什么问题呢?
综合考虑,有如下这几大情况:
第一、钱(就是这么赤裸裸。)
投入和产出,你可能会说我,这是机会诶,你还是HR,怎么会这么市侩?
吃饭花不花钱?买个装备要不要钱?身边的红白喜事送不随不随礼?
……
实在太多,穷尽不了。
通常情况,这份工作直接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收入,是大多数人首要关注问题。
谈钱不伤感情,不谈钱的事情才是耍流氓。
举”栗子”给大家说明:
1:
一个公司offer了你一个长期异地(无法实现当天往返)的工作机会,
你接不接?
接。
那就涉及到异地租房、水电气费,以及一次性安家的基本物件购置费用。
以周或月还是以季度为单位往返一次家庭和工作地呢?
那就还需要考虑与之匹配的来回交通费用。
这还不涉及有的人想新买个行李箱等精细化、品质化操作。(姨母微笑。)
2:
一个小妹同时拿到了奢侈品公司和一个电子设备公司的offer,来和我唠唠。
(跑偏一下:这是我喜欢的操作,拿到2个及以上的offer了,再来操心接不接,去哪家?没拿到offer的时候,都是杞人忧天。)
内心来讲,她挺想去奢侈品公司的,
后来我们一番聊天分析之后,她最终接了电子设备公司的offer。
她自己做了小结:她是一个从三四线城市普通家庭到一线城市打拼的姑娘,
如果进入到奢侈品公司,由于工作需要和文化氛围,
在衣着、搭配等方面的投入的持续开销会比较大。
就短期分析,收入的增长不能覆盖掉这些方面消费的持续增长。
第二、关联性
这个关联性,是与职业目标的关联性,以及这个关联性的强弱程度。
一直没有面试进展,突然有一天,你“海面”的一家公司抛出了橄榄枝,
真是慧眼识珠!
我接这个offer。
按个暂停键,你想要的仅仅是一份工作,有一份收入吗?
有句话说的好,五年前的我们,决定了今天的我们。
寻找下一份工作,其实是为了“再”下一份工作做准备。
比如,我们“再”下一个阶段性职业目标,假设是某个区域的销售负责人,
如果缺的是带团队的能力,
现工作不能满足的情况下,
最好在下一份工作经历中,能对这部分内容有所补充。
不然面对后续职业机会的时候,
我们很容易受到来自专业和薪酬上的双打压。
第三、家庭的平衡
快速做个评估,
是夫妻二人都“强”打拼,还是一个为主,一个为辅。
家里有没有小孩需要一起照看,有没有常年待照顾的老年人啊?
这种情况建议相对慎重。
因为不仅在试用期要付出工作上的努力,
尤其当你要是选择一个从地域、工作内容、团队等方面都有变化的新机会,
同时还要处理大后方的各种事情,
不是每个人能多方兼顾的。
第四、精力管理
假如是双城生活,每天来回跑;或者单边距离很远,只能定期折返跑?
就说你家在上海,工作日在杭州吧。
每周可以回来,自己开车,3个小时是需要的(还不把堵车算在内)。
每周来回的时间,都是需要提前规划一下的。
消耗在路上的单边时间,
可不可以1个小时英文精进,1个小时健身塑性,或者干点其它啥兴趣爱好?
但如果你现阶段有更重要的优先级,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
还是可以尝试一下,同时评估一下可承受的时间底线。
第五、机会成本
大家都明白,选择A,意味着对B或其它的放弃。
鼓励大家做了决定就义无反顾,患得患失这种感受是很难过的。
往往机会也爱给我们开个小玩笑,
毫不犹豫的接了A,结果试用期B的橄榄枝又来了。
要不要放弃A,再选择B?
试用期嘛,不就是给双方互选的一个过程吗?
是,坦诚来讲,如果你才入职A就换到B。
在履历上是不太好看的,纵使你有千万种理由,
后面的雇主都会在这里留下一个大问号。
而也没有人能百分之百保障你在B就一定顺利度过3-6个月的试用期。
大家不妨在做工作机会选择的时候,
简单罗列一下优势和潜在风险,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
选择一份工作不是挣几个钱消除恐惧,
甚至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
工作本身是不是最终消除恐惧的最佳解决办法。
当然,来自另一半的意见也比较重要,
因为你们是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