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诗也传情(杂谈)
.
咏物诗的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而鸟便是咏物诗中的一个大类。不少古诗,或以鸟为诗作背景,或诗行中带有鸟字,有的直接以鸟为歌咏对象。无论是杜鹃、喜鹊、青鸟、黄莺、燕子、麻雀、画眉、鹦鹉、百灵,都会触动诗人的创作欲望,涌起灵感的清泉。
古诗中最常见的当属雁了,其次应该算燕子了。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在屋檐下衔泥筑巢,哺乳小燕子。燕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
燕子一般与春天有关,所以,写燕子的诗也往往与春天相关。如杜甫《绝句二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苏轼《蝶恋花·春景》:“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杜甫《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写的是新社之时,燕子归来, 清明时节,春光烂漫,有惜时伤春的感叹。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人在庭院中,看落花片片,飞燕双双,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杜鹃也是诗的常用意象。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布谷鸟、断肠鸟等。古代神话中有蜀帝死后化为杜鹃啼哭,口中泣血的传说,所以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怨的象征。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夕阳西下,杜鹃悲鸣,羁旅孤馆,凄苦的心情可想而知。
温庭筠 《碧涧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子规也停止了凄清的鸣叫声;在晓色朦胧中,驿舍的庭院正开满了繁茂的山杏花。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鸣声犹如“不如归去”。特别是在空山月夜,啼声更显得凄清。这里,诗人独宿山驿,在子规的哀鸣声中翻动着羁愁归思的情景。
黄鹂也是诗中的常见意象。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晏殊 《破阵子·春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给人一种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之感。
再说说“鸦”。“鸦”全身黑色,故称乌鸦,啼声不雅,被民间认为是不祥之鸟,但它也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白朴《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李白《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了旅人凄苦的心境。
此外,入诗的鸟还有很多,比如: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鹧鸪叫声凄切,给人哀怨离愁之感。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青鸟是有三足的神鸟,是被当作传递信息的使者的。
当然,有些诗中的意象并没有指具体的鸟,而仅仅是泛指。比如: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等,不胜枚举。
诗中的“鸟”,结合背景、语义,也许可以感知或者想象到具体的个像。有的根本就没有特指,至于诗中的鸟是鸳鸯还是春燕,抑或是其他什么鸟,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能言情,能言志,有美感,能增强艺术感染力,便是成功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