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概括这本书
人情是啥?
面子是啥?
人情和面子怎么发挥作用?
本书用社会学术语给你定性定量的讲一讲~
感想
在阳志平老师的网站看到这本书,标题也新鲜,于是买来,两三天时间读完。
这本书是论文集,共收录4位社会学家,10篇论文,主要讨论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是什么”以及“如何运转”,并不解决“怎么做”。
(关于怎么做可以直接看阳志平老师的别人凭什么帮你?)
这书严谨朴实,学术味浓厚,引用了相当多的试验,参考文献也列了好几页。然而读来十分有趣!
一是感叹:一直说不清道不明的“面子”,居然可以这样定义,细分,统计衡量,并程序化。书里讲的东西每个中国人自然都心领神会,然而用如此学术的方法写出来,我第一次看到,觉得很是新鲜。
二是确实加深了理解。许多下意识的行为背后的心理,若不是作者解释,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细想觉得甚是贴切。社会学家果然洞若观火啊~
我最喜欢以下几篇: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科举制度下的权力游戏:《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社会行为分析
儒家社会中的道德与面子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上图涵盖了全书的大半核心理论。本书第一篇论文就详细解释了表格各部分。
分配社会资源有三种原则:
- 公平法则:谁贡献多,谁得的报酬多。按劳分配。
- 均等法则:每个人都平均分配资源。均等分配,大和谐。
- 需求法则:谁的需求大,就给谁多。按需分配。
在团体比个人意识更盛的中国,人情概念便可“”视为普遍性的均等法则之一例”,“强调人际和谐即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人与人有三种关系:
- 情感性关系:
如家庭,密友,小伙伴等,情感成分浓重,长久而稳定。
个人和他人维持情感关系,维持关系本身即是最终目的。 - 工具性关系:
与情感性关系相对,维持关系是为了获得其他目标。比如:店员和顾客,护士和病人等。双方可能彼此名字也不知道,关系短暂且不稳定。 - 混合性关系:
人情与面子影响最大的关系,比如同学,亲戚,师生,同事,老乡等等,有点感情,但可能不完全真诚;往往需要礼尚往来维持这个关系。
什么是人情?
- 人的情绪反应,喜怒哀惧爱恶欲。不通人情的人,我们说他冷漠。
- 人与人相处时,可交易的一种资源。
我做人情给对方,对方便欠了我的人情。 - 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的社会规范。
平常要礼尚往来,问候拜访等;一方有难要帮忙,做人情;欠了别人人情,也要回报。
这些形成与我们中国深厚的儒家思想相关,见下图。
别人凭什么帮你,判断依据:
混合关系下,自然是代价与预期回报的比较衡量。
什么是面子
面子是个人的社会声誉,“脸”更多指个人基本尊严。不过面子和脸在不同地区,意义有重合。
面子有需有实。确实是个人人生经历累计起来的是“实面子”,这是真名誉;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印象整饰工程来“做面子”,装点门面。
在人际互动中,面子可增可减、可以转借、可以交换、可以撕破、可以敷衍。一个人往往拥有不止一面,而且如果人们形成了个集体,这集体也要共有一个脸面。真是复杂啊!
蛮好玩的书,只摘录这些吧~外国人读起来,绝对要晕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