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他还是个青年,初为人父,小心翼翼的牵我的手,抱起我,哄我吃饭睡觉,动作笨拙的照顾我的生活。
在我青春的时候,他身上的锋芒不再那么锐利,而我全身尖刺,不让他靠近,用让他愤怒的方式去进攻。
再大一点,我已经能体会生活的人情世故,尝试去理解他,不再封闭自己,试着把一些事和他交谈。
到如今,我可以很快的接受新的事物,智能化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他,使用新的电子产品或是功能时,已经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讲解了。
多次讲解,我已经不耐烦了,语气不善,但又马上后悔,他胆怯又委屈的看我一眼,我们像极了小时候他辅导我作业的情景,只不过,我长大了,他变老了。
我成了年轻时候的他,锋芒初露,不耐烦的态度也把年迈的他刺伤。我不能陪着他,不能随时随地的告诉他变化的世界有多快。我甚至不能耐心的和他打通电话,有些话题已经成为我们之间的代沟。
经常有一句话,长大后,你就成了我。长大后你就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做。长大后你就懂了。
我想,我不懂,我不想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一直靠经验去尝试新的东西,即使我明白,有时候那些经验,比我撞八百次南墙都来的快准狠。
我慢慢懂得的,是在这个社会里,这些发展,带给他们这一代人的,更多是疑惑和不解。疑惑着手机电脑为什么吸引着他们的子女,不解的是,这些东西怎么使用。
我听了些故事,我每次都会和他们说同样的一句话。中国,是一个不擅长表达的民族。我们的感情内敛婉转,说话做事好像要把自己都绕进去。想要表达,言语婉转晦涩,但却希望听的人能懂。
在普通家庭里,没有外向的孩子,有些事情甚至不会通过沟通去解决,大人做个决断,孩子点头接受或是摇手拒绝。
而我们二十几岁的年纪,很多都不在他们身边,甚至聊天时带着情绪,更多时候我们会注意到,但也不会随即就去安抚他们。
既然不善表达,那就去踏实的陪伴,做不到常伴父母身侧,也得时刻打通电话。
我家里的微信群名,从开始的×××群聊,被我妈改成了“宝贝沟通”,可能是觉得太过直白,又被改为一个电话的图标。意味着常打电话,常联系。
也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不方便,只不过相隔太远,说出的事情也已经不能让他们帮忙解决。很多想法,因为时间的代沟,产生了沟通的鸿沟。
白居易有一首诗,《燕诗示刘叟》。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当时父母的挂念,你现在应该知道!
希望我们即使离开家,也都能耐心的,带着笑意,时常给他们打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