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渝悦读书会开心陪伴你每天一本书的第477天。
今日共读:《尘几录》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
田晓菲是一个才女,14岁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后赴美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推荐理由】
作者发现,古人是通过有意识地塑造,让陶渊明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完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最终成了中国文化一个完美的定格。
【概要】
一、陶渊明的形象从一开始就是虚构大于真实的。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以隐士和诗人的身份留在历史上的。陶渊明让我们以为,五柳先生可能是他,或者说,他希望五柳先生可以是他。他的这种理想,通过后人为他写的传记实现了。这么看来,你甚至可以说,陶渊明的隐士形象,就是他自己一手打造的。
二、后来的人通过编辑校正,完善了他的形象,把他塑造成了文化典范。
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依照陶渊明自己构建的理想人格为蓝本,逐步修正了他的诗文。陶渊明和五柳先生的形象彻底重合在一起了。从此,这个形象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一个历史中真实的人物,成了中国文化中诗意隐居的象征。
三、陶渊明用诗文把隐居描绘得画面感十足,让每个人都能感知,成为一种对人生的浪漫想象。
通过这样一种筛选机制,陶渊明的形象呈现出了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那就是隐逸。在陶渊明的时代,充隐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标榜隐居,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到了李白的年代,甚至成了所谓的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