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力确实是不平等的,不是所有的儿童,在走出校门的时候,都能获得同样的精神财富和智力财富。有些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中等学校的教育只是他们通往进一步的智力丰富和认识日益完善的其中一步,一些学生却连中学的教学大纲也是十分艰难而勉强的在掌握着。
这种智力的不平等,早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学生自己就渐渐的看清楚了,他们往往还会把这种不平等理解为注定的,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同样智力发展限度的原因。于是就有了一些知道自己在智力发展上有局限的学生不想学习的现象。
这样的状况其实是不应当发生的,我们不应该让儿童在童年期就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如别人的人,是一个不够格的人,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在童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满的幸福,该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
我们教育的理想不应当是被阉割的,失去肉体的抽象的东西,而应当是完整的,实在的,全面的,完善的,有教养的人,应该是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绪的、身体的等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发展,在这些发展中起主导成分的是道德的发展,说如果学生在品德方面没问题,那么即使在智力方面差一点,那他也是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的,并且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感悟:
1.不要把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绩上,教师应该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让学生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2.能够使所有学生都充分发展的领域是道德领域,在道德领域里,每个人都可以大显身手,都可以有所作为,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策源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其道德的平台和活动,让高年级的学生去做小朋友的指导员,即使这些高年级的学生自身的程度并不太好,但是当他们在从事这项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的时候他们就会分外的努力和认真,他们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人的价值,获得自尊感幸福感。
3.要改变学校的评价机制,上级组织不要以成绩来评判学校的业绩,学校不要以成绩来评判老师的功绩,老师不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的改革,才能改变一切以学业成绩来衡量评价学生的不良机制,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教育的内卷。
4.学生虽小,但是学生不傻,他们对老师对自己的衡量的体会与感受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对于老师那些负面的评价,更是深深的烙在心里,刻入血脉,这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他们对某一学科甚至是所有学科以及校园生活的感受与态度,这更警示教育者,不要去伤害学生敏锐而脆弱的心,不要觉得想就可以不在乎他们的感受。老师应该使用多种尺度去衡量学生,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和看待它,并且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在用多把尺子衡量他的。
5.学生不是背记知识的机器,他们的头脑里不应该只有知识,他们也不应该沦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奴隶,所以教育者不要整天只知道训学生,只知道给学生传授知识往学生的脑子里塞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花期,开出属于自己的鲜花。
6.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学校在组织活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慎重,并且要注重事后的教育与升华。比如开展完一项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教育才刚刚开始,老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7.如果发现有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在掌握知识上态度消极,这个时候老师最应该做的不是采取强制措施去逼着他学习,而应该去鼓励他,引导他,甚至帮他分析和寻找适合他发展领域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就不擅长学习,但是却擅长组织活动,那么就可以让他组织协调班级开展的各项比赛活动,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属于他的发展领域里更强。
8.存在即合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用处,如果这个人没有得到发展,没有展现出自己的能力,那么很有可能是他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对他最大的帮助不是在他不擅长的领域里边深挖,而是给他提供找到自己特长的机会,允许他去试错,在试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