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三娘子何许人也?无人知晓。
只知三十来岁,寡居此地多年,不见有子女,亦不见有亲戚,人称三娘子。有客栈数间,取名板桥客栈,牲畜众多,家产尚可。三娘子为人慷慨,在江湖上享有美誉。若有旅客坐骑伤病,三娘子也会将自家驴子低价卖出,口碑传开,远近旅客皆从此地路过,生意愈发兴旺。
元和年间,赵季和自许州赴洛阳,宿于板桥客栈,在此打尖歇息。那日赵季和到店时,天色已晚,却见那三娘子,梳了个耀眼争光的头,纽黑的头发,后边扯了一个大长的雁尾,顶上扎着一个大高的凤头,使那血红的绒绳缚住,袅袅娜娜,像白牡丹一般冉冉而来,指着最靠墙的铺位,让赵季和歇息。而店内约有六七人已占据了最方便的床铺,最靠墙的床铺靠近女店主的房间,赵季和心中窃喜。那晚,三娘子对旅客照顾周到,到末了还专门送了酒来,还和客人们一起饮酒玩笑,气氛好不热闹。而那赵季和滴酒不沾,只和众人玩笑。
夜里二更,众人倦了,各自休息。鼾声此起彼伏,赵季和却辗转反侧。忽然听到隔壁窸窸窣窣,好似动物声音。赵季和心跳加速,爬起从缝隙看去,却见三娘子点亮了蜡烛,从一小箱子取出木质小人,木牛和耕田的犁,皆为木质,才几寸大小,好似儿童玩具。或许三娘子曾有子嗣,在此睹物思人?正在此时,三娘子口里念念有词,向木人喷了水,木人开始动了起来。只见那小人赶着牛,牛拉着犁,开始在床前耕了席子大小的地,来来去去的与真正的耕作者无异。耕完后三娘子从小箱子里拿出荞麦种子,让小人种下。
那种子转眼间发芽,开花,结果。小人收割后竟有六七升之多。随后三娘子将荞麦放在了磨子上,磨成了面粉,用那些面做出来了香喷喷的烧饼。
这时,刚好鸡鸣。旅客准备上路,三娘子将香喷喷的烧饼端上了桌,给客官们当吃食。赵季和谎称不饿,急着赶路,匆匆结账告辞。就这样走掉,赵季和当然心有不甘,其实他并未走远,偷偷又回来趴在窗上往里看。让人惊骇的是众人吃完烧饼忽然倒地,一个个变成了健壮的驴。三娘子从从容容,将这些驴子赶进后院,财产当然据为己有。惊呆的赵季和定在那里:难怪三娘子如此富有,原来竟有这等邪术,倘若我能习得此术,何愁不能致富。赵季和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心中却若有所思。
又过一月,赵季和洛阳事务办妥,又来到了板桥客栈。三娘子依旧春风满面,待人热情。那日店里并无其他客官,三娘子待赵季和也更加殷勤。睡前三娘子问了句:“明日可还有什么需要?”赵季和答“路途遥远,明日出发时可否能备早饭?”三娘子笑眯眯的答应了。半夜过后,赵季和又透过缝隙向三娘子房间窥视,一切又同上次一样。天亮了,三娘子端来了早饭,上面放着几块烧饼。赵季和趁三娘子回去拿东西时,偷偷将自家准备好的烧饼,从盘子里换了下来。三娘子并无发觉。赵季和起身说:“我也带了烧饼,挺好吃的,你尝一个?”三娘子接过烧饼咬了一口,瞬间倒地,变成了一头健壮的驴。于是赵季和带上小箱子里的木人,木牛,骑着驴出发了。可是,赵季和并不会法术,试了几次皆以失败告终。他只能赶着驴,周游四方,日行百里。
四年后的一天,赵季和骑驴进关,到了华山庙东边,偶遇一老人。老人拍手大笑:“板桥三娘子,你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她虽有罪过,但被你这么一折腾也够可怜的了,还请你在这里放了她吧。”老人说完,把驴的鼻子用两手一扳,三娘子从皮肉中跳了出来。当即恢复原形。三娘子向老人跪谢完,就走了。后来赵季和再也没见过三娘子,也没听说过她的消息。三娘子或许还活着,又或许还在什么地方做着不可告人的勾当,无人知晓......
原文:薛渔思
改编:小海记杂货铺(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