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忆师专》推出来的时候,是我在朋友圈立下日更Flag的第十六天。
第二天恰逢周末,简书和今日头条的日更挑战没有停,保持日更不断。
公众号我停了一天,真实的想法是让自己静一静,让这篇文章再飞一会儿。
文章是在晚上将近零点的时候推送出来的,立刻就收到了阿达小姐的微信:
你写得真好。要是出生在同一个时代,要不是母女,我们一定会是最好的朋友。
《OH我亲爱的阿茉和阿达》是我和阿达小姐共同经营的公众号,始于2016年的春天,她在澳洲留学,建议我们一起做个公众号,在里面分享彼此的生活。
从此,我们成了彼此的第一读者。
那时候,我整天忙于工作、忙于娱乐,写的时间很少,经常是阿达小姐催得急了,才应付一篇。但那时还是属于文字的时代,我们母女之间很私人化的文字、不甚高级的写作水平,依然受到了一众朋友的喜爱。只是我们都太随性,随着她回国就业,工作繁忙起来,这片小自留地就荒了。
再次动手写的时候,是自觉精神日渐荒芜、生活日渐琐碎的时候。我想拉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拽出这些鸡毛蒜皮,让心里那些感知的纤毛重新觉醒。
于是,我开始了日更挑战。
有朋友说,现在是短视频的时代,文字的读者越来越少了,你不如去拍短视频吧!
我经过认真思考,觉得还是写作吧。短视频的语言学起来太困难,文字对我来说得心应手多了。我已经过了要靠这些手段挣口粮的年纪,不如做些自己喜欢又熟悉的事。
文字与我来说,是让自我保持清醒的工具。十六天,我发现日更远没有想像中的难度,倒是让我越来越充实,思维越来越清晰,身体里像是有条冰封的小溪,又在明媚的春光里潺潺流淌起来。
更重要的是,文字让我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跟我同频的人。
写《琐忆师专》的时候,我猜到了会有很多同学感兴趣,但远没有想到有那么多陌生人转发。
文章发出来的第二天早上,从上学到工作一直在师专的学姐,发来微信,说是她看了感触太多,已经在朋友圈转发了。有人在同学群里转发,有人说看完了立马收藏了,记得当年在学校的黑板报前,拿着小本子抄我稿子的也是这些人。时光过去了三十年,大家心底的某些共通的东西并没变。
晚上睡觉前,邀请我去学校告别的朋友发来微信,说是忙了一天没看手机,睡觉前翻了一下朋友圈,发现起码有四五个人转发了我的文章。
文章下面有认识的不认识的留言,有人说,这是师专也要感谢的你文章啊。前辈说,这是让人哭了又笑、笑了又哭的文章。还有同行给了很高的评价,说是很舒服的文字,不矫不作。更多的是一些不认识的校友,大家都在里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师专记忆。
两年的时间很短,但是回忆起来属于我们的师专记忆却很多。这篇文章匆匆而就,没来得及细细打磨,实在是粗糙得很。如果以后有时间,也许我会多采访几个校友和老师,将大家的青春记忆汇集成书。
快两天了,阅读量还在持续上涨,目前在我的公众号里,仅次于两年多前我写的《父亲的葬礼》。文字就是我们射出的箭,能直抵人心的才是好射手。
阿达小姐批评我推送文章的时候公众号的二维码不知道一起推,别人想关注都不知怎么操作,一点增粉的意识都没有。确实,我总是忘记去推广自己,至今也没有在哪个微信群里推过,只是在朋友圏转发一下,我相信喜欢听故事的朋友自然会常来。
就像有个文友所说:只要一直写,总有一天会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