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而视苍苍,而发茫茫,而齿牙动摇。”吴老师说,“同学们,读书的好处就是可以在需要表达的时候,能借助前人的文字来更精准的表达自己。”
这是我中学老师的话,而今已过去三四年了。我也很久没有见到过他了。心里对他却十分感激的,没有他,我怎么会爱上读书呢?
很多人爱上文学,多半被语文老师鼓励过,我也不例外。
那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乡镇中学,甚至于落后,有挤满12个人的寝室,夏天,高温,寝室连风扇也没有。洗澡时,全校人都跑去一个小澡堂排队,里面常常是水雾满满,刘海都得蒸湿。
食堂也不大,容不下几千人的,便常常有人蹲在校园里的大树下吃饭。但学校的绿化做的好,有好多绿的树,好多会开花的树……
这样讲,是不是觉得条件很差啊?苦难向来后知后觉,因为那时不觉得苦。
所以,我更会觉得奇怪,为何会遇到这么好的语文老师呢?这么普通的中学。
回忆悄悄美化过往,我在这默默怀念过去。为什么喜欢语文,因为他的夸赞吧。小学是那种中等生,没有人注意的中等生。
因为人是渴望被听见的,就像《追风筝的人》里,“但于我而言,这是惟一的机会,让我可以成为一个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
我想到我小学常做的梦,总是走在别人身旁,他们交谈得愉快,我却怎么也插不上话。我非常努力的大声说话,可是没有人理我。
人都渴望被倾听啊。不被听见是很苦恼的事吧。要不然,我们怎么一直在写作呢?
因为吴老师的鼓励,我只不过是在大家没有完成的作文上,完成了而已。他让我展示,用投屏。或许是在讲台上朗诵自己的文章,或许是参加作文比赛。或许是在课堂上表扬我的回答……
说是虚荣,也有点过分了。毕竟我还小啊,那时才12岁左右呢。
课余时间,我会去学校的图书室借书看,那张借书单上,留着我稚嫩且丑的笔迹。课下看,课上有时也看。
遗憾的是,看了很多,留下印象的却不多。真正能被我吸收也就那几本。
到现在,我能承认的也只是我是个普通人。当然不是小说里闪闪发光的女主角,没有什么很强的天赋,被很多人认可的文学素养,也只是我看书多的结果。
只记得,被夸奖后的我,做什么都认真,所以结果也好,学习成绩也漂亮,我从来都不是很聪明的人,只是比较努力。
人生非常奇妙,只是来自一个夸奖而已。
我以前写过关于吴老师的文章,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机会能看见呢?
对于故人,常有近乡情怯的感觉,总以为自己过得灰扑扑,便不好意思去见面。
我想起我说,“等到下一次中秋节,我带月饼去看您。”
他戴着眼镜,四五十岁,方脸,笑着说“等你以后能赚钱了,再带月饼来。”
其余事情很模糊了,我记性不好,那时同学的名字都快忘完了……
虚荣吗?不是的。只是一个孩子渴望被世界听见而发出的啼哭,不愿意被忽视,也想成为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人。
写作的我,在看自己,也在希望别人能看见我,为我不能自扼的表达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