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神话传说的西方小说,到了福克纳驰骋文坛的时候,不得不换一种口吻说话了?在现代派小说之前,作家赋予自己或者出没在小说里的代言人一种全视角的叙述方式,往昔当下乃至未来,人前、人后乃至他人的内心深处,叙述总是无所不能。当然,作为读者读到兴起时依然能冷静地跳开幽怨、哀伤、欢喜、怨怼、痛恨、无措等等小说能给出的情绪想一想的话,就会发现,他或她怎么可能知道?福克纳就试着从他或她必须知道才能叙述的角度,写了这一部逼疯读者的同时又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天书。
曾经显赫一时的康普生家,在1900年到1928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致每况愈下直至衰败?浮华世家的没落,在西方文学史中不乏力作,福克纳完全可以循着前人的足迹贡献一部被各种层次的读者交口称赞的“康普生家的前世今生”,心气和眼界决定了福克纳必须选择了一条崎岖坎坷的文学小道,我们现在管这条文学小道叫意识流:让小说的情节随着一个人的冥想渐渐凸显出来。福克纳觉得,康普生家的事情,光靠一个人的思绪难以画圆,一个人的思绪跟他的视角有关,一个人的视角怎么可能全方位?所以,福克纳邀请4个人来完成《喧哗与骚动》,他们分别是班吉、昆丁、杰生和女佣迪尔西。
福克纳大叔的这一异想天开,天才如他也许只是将乍现的灵光记录在案,苦的是读者,多少次觉得已经抓住了故事的线头,却被班吉、昆丁飘忽的思绪散乱在无形中。于是,有了这样的体会:班吉一个白痴前言不搭后语的内心,你可以暂且放置一边;昆丁一个抑郁病人忽东忽西的冥想,你也可以暂且放置一边。当凯蒂、康普生、康普生太太、小昆丁等等康普生家的大人小孩呈纷乱状漂浮在你的脑海里时,你且硬起心肠不管不顾地放弃已经习惯的从头至尾的阅读,翻开杰生的自述。你会发现,要塑造一个人物,放弃全方位的描述,也放弃其他人物的评述,就让这个人物在言谈举止呈现自己,很难。但福克纳大叔将将杰生塑造得奸诈、市侩、令人厌嫌。福克纳大叔就在杰生基本上顺理成章的叙述中,完成了杰生这个人物的塑造,同时,也让班吉和昆丁飘忽的内心独白在这一段里一一有了维系处:看似因为凯蒂的堕落拖累了康普生家族,使之每况愈下,实质上,康普生家族是1900年代至1920年代美国南方老牌贵族的缩影。
一个点撬动整个社会,是能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一个位子的文化产品的基本素质,比如,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很久以后,那时的人们在世界文学史上某一页找到福克纳这个名字,一定是因为他通过《喧哗与骚动》塑造的康普生家族,因为,这个家族的兴衰映射的是整个美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