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智慧的教育?
先来看一个生活场景:
妈妈给孩子准备做早餐。
妈妈问孩子:“你是吃面包加牛奶?还是面条?”
孩子说:“我要吃面包。”
结果,孩子还没有吃几口,就放下说:“我不想吃面包了。”
这时三种类型的妈妈出场了……
第一类妈妈:
非常气愤的指责道:“你不是要吃面包吗?这不是你选择的吗?你必须把它吃掉,不要让我生气!!!”
孩子还是慢慢吞吞不想吃,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气愤的说:“我就不吃!”
此时的妈妈怎么能受的了?
那双不受控制的手,习惯性的朝孩子头上打了过去,你不吃不行,什么都能由你吗?
此时有两种情况,孩子会乖乖听话或者跑了出去……
前者,乖乖听话的孩子,这时战战兢兢吃去了。
后者,跑出去的孩子等玩累了,回来小声的对妈妈说:“我饿了。”
妈妈依旧生气的说:“饿死也活该。”
第二类妈妈:
妈妈:“不想吃就放下吧,妈妈吃。”
“那你想吃什么?吃面条吗?”
妈妈好话说尽,哄着孩子说:“这次你得把面条吃完啊,吃完了妈妈奖励你一个小礼物。”
第三类妈妈:
妈妈:“不想吃,那就出去玩儿吧。”
于是孩子出去玩儿了。
一会儿,孩子玩回来了,对妈妈说:“我饿了”
妈妈:“妈妈知道你肯定饿了,但我相信你一定能坚持到中午。”
对照上面,你是哪一类父母呢?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类是典型的严厉性父母
他们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无规律不成方圆”
打孩子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能短暂的服从,但心里是怀着委屈和难过的。
他不会想到妈妈打我是因为爱我,而是出于害怕和恐惧。
棍棒教育长期下去一定是负面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但打压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
他会觉得妈妈不爱我,自己不够好,是个坏孩子,这种自卑消极心理会伴随其一生。
第二类是典型的娇纵型父母
父母看起来包容宽厚不会打压孩子,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实际上是变相控制孩子。
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习惯于行为上依赖他人,心理上觉得只有操控他人才能获得价值,如果自己不被照顾,就是对自己不尊重。
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和自私自利的熊孩子,不会社交、不懂谦让,甚至连人格都是缺钙的。
第三类是典型的智慧型父母
他们不会采取暴力逼迫孩子屈服,也不会把孩子宠成熊孩子,而是和善而坚定的引导孩子规则意识。
尊重孩子,平静但也不会退让,一开始可能没有明显的效果,但坚持下去孩子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收敛起暴躁和试探父母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其实,管教孩子既不能用老一辈的棍棒教育,也不能光用爱和娇惯。
我们发现,前两种教育是通过惩罚或奖励逼迫孩子听话的,孩子没有了独立性和责任感,长期下去更缺乏了生存和社交能力。
而第三种教育才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必定能成长为有规矩意识,有健全人格,更能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
所以培养孩子,我们要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正向教育,既不严厉也不娇纵,既不羞辱也不娇养,和善而坚定的维护孩子的尊严。
二.教育孩子有什么标准吗?
当然有,一个好的教育必须符合四个标准:
1.教育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2.教育是否让孩子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3.教育是否让孩子获得价值的人生技能和社会技能。
4.教育是否对孩子一生都是正向的。
场景举例应用:
孩子写作业,一段话写了好长时间,妈妈说:“孩子你写的太慢了。”
孩子很不乐意,直接发火了。
对于普通父母肯定得把孩子教育一顿,这么没教养,说你几句怎么了?
而懂得智慧教育的家长,是先离开,让自己和孩子都能够平复情绪。
父母当然不会错过教育孩子的机会,而是等双方都平静时,父母再对孩子说。
“我知道你很生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接受你的做法,如果以后再这样,我都会离开;当你觉得能尊重我的时候,你可以告诉我,我会和你一起处理问题,我们一起找出解决办法。”
这就保证了家长的和善而坚定。
接下来就可以和孩子探讨,了解孩子的感受,为什么孩子那么不愿意写作业?为什么孩子写的那么慢?为什么那么愤怒?
是因为妈妈不理解她,是否觉得自尊受到了伤害?妈妈是否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呢?
接下来,妈妈和孩子一起商量,看看有没有我们能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把把父母的权利,也分一部分给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
比如针对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可以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明白什么时候写作业?写完作业能干什么?写不完作业不能干什么?
让孩子体会自己在规则中的作用,也知道自己对这件事负有责任,也就愿意长期坚持。
这样,孩子既学到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必要性,也学会了沟通技巧,最终孩子改正了错误,父母也赢得了合作,两全其美。
三.父母怎样根据自身风格教育孩子?
我们从孩子和家长两部分探讨:
孩子是被教育者,我们得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心理感受。
家长是教育引领者,需要结合自身性格和生活态度,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
1.孩子部分
我们会发现孩子有很多的叛逆行为,当然这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孩子大部分的信念和想法是藏在海面底下的。
人格心理学家德雷克斯发现,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是想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因为孩子缺乏社会技巧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缺乏知识造成了错误观念。
这些错误观念主要分四类:
(1)寻求过度关注 (2)寻求权利
(3)报复 (4)自暴自弃
2.家长部分
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作为家长如何引导?
据分析家长的生活态度与孩子的教育息息相关,也大致分为四种:
(1)安逸型;(2)控制型;(3)取悦型;(4)完美型
(1)安逸型的家长:
喜欢舒适自在的生活,讨厌他人的施压,他们会把孩子的感受和喜欢看得高过一切,他们对孩子过度的宽容和没有规矩的自由,是培养熊孩子的高手。
建议:多给孩子设立目标和规矩。
(2)控制型的家长:
对外习惯领导别人,对内习惯训斥家人,这种类型以老板,教师居多。
建议:放下权利让孩子自己决定一些事,选择穿什么衣服?去哪儿玩?交什么朋友?多让孩子参与家庭讨论。
(3)取悦型家长:
总是喜欢讨好别人,他们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不会倾听孩子,总是喜欢让孩子懂礼貌,常常是尊重他人的老好人。
建议:让孩子试着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大胆的表达;在外人面前多肯定孩子,多关注孩子内心。
(4)完美型的家长:
凡事追求最好,做到优秀,对孩子期盼过高,对孩子有完美的幻想。
建议:接受孩子的平凡,不要比较,不要强求,否则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容易灰心丧气,你的梦想不是孩子的梦想。
最后来分享直接套用的干货:
很多家长就是靠这种秘诀,把孩子送进了名校。
1.善用方法――鼓励(多肯定细节,少空虚赞美)
2.善用工具――积极暂停(学会控制情绪,提高情商和解决问题方法)
3.善用问句――启发式提问(真正读懂孩子心理,能更针对性的引导孩子)
说了这么多,家长们学到了吗?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获得认可,哪怕是我们认为的叛逆孩子,他的错误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自己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我们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用和善平和的态度;用坚定坚持的规律;用积极沟通的方法;相信自己更相信孩子,智慧引导,孩子必会走向属于自己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