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线}
第五章 第一节 巴西梓潼 加紧造船
从长江上游往中游打,战船是最要紧的,苻坚早在八月时就任命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让他准备造船事宜。
(巴西、梓潼,均位于四川境内。)
现在南征之事已定,需要加紧建造才是,下旨:
命裴元略、王抚加紧督造战船,有何进展从速上报。
*==* *==* *==* *==* *==*
{觉醒线}
第5章 第2节 醒来
对啊!我在参加植物人唤醒实验呀。怎么会莫名其妙的躺在野外呢?难道脑波谐振把我的脑子烧坏啦?
不对,这明明是外伤。
况教授,熊姐姐,你们在哪儿啊?
喔,山上好像有人!
“救……咳…咳…”不行啊,我连一个字都喊不出来,糟糕意识又模糊起来了……
*==* *==* *==* *==* *==*
好像有个女人在哭泣,是熊姐姐吗?好
像声音没那么年轻,是妈!
妈!妈!你来啦。儿子没用——让您操心了,一直没挣到钱,现在又不明不白地受了伤。你不要哭,我很快会好的。医疗费你不要担心,我有500万的保险。我还年青躺几天就好了,你不要哭……你哭的话都说不清楚了,我没事的,你不要哭……一急胸口一痛,张开嘴好像要咳嗽,又没有咳出来,痛得难以言表,差点又晕厥过去。
身边的女人更急了,她断断续续对我说了好些话,可是我一句都没有听懂。
除了我妈,这世界上还有哪个女人会这么心疼我?
我怎么连自己妈的话都听不懂呢?
难道是耳朵也受了伤?
冷静,冷静。
再仔细听听……
不是耳朵的问题,她发音的强弱,停顿都很清楚,并且我明显能够感觉到一种亲切感。
是语言不对。
她说的不是普通话,更不是英语。
她说的是一种方言应该没错,但这种方言比较奇怪,现在听到的这些言语我听不懂。
那么,熟悉感和亲切感怎么解释呢?
谁会对一种听不懂的语言感到熟悉,甚至感到亲切呢?
我得看看到底是谁?
视线好模糊,她握住了我的手,这手和熊姐姐的手差别太大了,显得粗短有力。
费了好大劲终于能大致分辨了,她在对我笑,很激动的笑,手紧紧地拽着,好像害怕我跑掉似的。
这下彻底茫然了,这女人四十多岁的样子,头发散乱,穿着非常简陋,更重要的是我不认识她。
然后脑子一片混乱,再是一片空白——
*==* *==* *==* *==* *==* *==* *==*
从我第一次在这个简陋的屋子里醒过来算起,今天应该是五天了。现在大致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我通过脑波谐振唤醒了一个从山上滚落下来的人,就是现在躺着的这个。
我现在的名字好像叫木鱼,但很难确定,因为对这里的方言了解还不多。
原来使用的“唤醒”这个词,对这种情况不合适。因为木鱼的记忆只有些朦胧,细碎的映像,基本想不起来。而关于峦世棋的记忆比较完整,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后来的辍学,卖电脑,装监控,到网吧当网管,都记得很清楚。所以应该叫:脑波写入,更合适。
但难以确定到底是拷贝操作呢?还是移动操作?
如果是拷贝操作的话,曲炜锦小朋友有没有可能也接收了一份?晕!那不是有三个峦世棋了吗?好混乱……
如果是移动操作的话,好心碎……
妈妈肯定以为我已经去世了,她得多伤心?
脑波研究中心也完蛋了,赔点钱还不是最要紧的,实验搞出人命,这项实验以后估计要被禁止了。这么好的项目,可惜了。
不过还是会有人从不同的方向去做吧,但时间大大延后是必然的了。
真希望熊姐姐最后没有捏我的手,或者5个人的手她都捏了,这样她的内心会更平静一点吧。
不过再怎么想也搞不清楚了。我现在躺着的不是床,是一种比较厚的草席。这个房间里面没有椅子,墙也不是砖砌的,窗户比较小,没有玻璃,几根竖木条上面蒙着类似发黄的纱布似的东西。还有一些我不认识的农具。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木鱼生活在农业时代。具体年代我不清楚,但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这是在中国,因为木鱼妈妈的话我虽然还是听不懂,但我有九成的把握,这是一种汉语方言。
想着想着,突然莫名浮躁起来!
啊——多悲催啊。要是掉下来,掉到美女的床上多好?天气晴朗的时候和美蚕儿一起玩个湿身肉搏,再干一番含羞含羞的好事,多美。
幻想有多丰美,落地就有多骨感。别说干含羞含羞的好事了,能活下去就谢天谢地啦。
再退一步说就算没受伤,也有美女,这事吧,也不合适。这木鱼和曲炜锦一样,是个十岁出头的小朋友。为啥我的脑波就喜欢和小朋友共鸣呢?瞧瞧,我是多么幼稚啊!——
还好目前看来我的伤势有所好转,破损的伤口被仔细的清洗过,最重要的是似乎没有感染的迹象,真是幸运啊,这里可没有抗生素呃。
不过现在还是很多地方都疼,过段时间能不能正常站起来走动也很难说。
总之……悲催啊!——
想想美蚕儿那紧致的大腿,丰满的胸脯,更受不了啦……
*==* *==* *==* *==* *==*
.
引用及出处
【掉到美女的床上】这个情节出自,黄易《寻秦记》,项少龙穿越到战国时期第一个遇到的人就是美蚕娘。
这里的正文中对人名略作修改,称为:美蚕儿。
*==* *==* *==* *==* *==*
.
郁泽晨的问题:
第一章 第一节里,前秦天王苻坚:“既然说那些是陈年旧事,那我大秦铁骑攻克襄阳,于今方三年,可谓历历在目。况且那司马曜也不是什么贤能君主。”
这一句中“历历在目”,出于:
1、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1]
2、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而苻坚是魏晋时期的人物,说这个成语不合理。
.
寻光灯答:
郁泽晨同学(初二)观察力果然敏锐,大赞。
写这个句子时,我自己也挺纠结,写的时候纠结过,现在依然纠结。
原因如下:
如果不用成语,会造成表达的顿挫,对于文本的流畅性有所影响。
但这还不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习惯的表达中有大量来自唐宋元明清的语言元素。这个词我和郁泽晨同学发现了,如果改了,那么后面我们是否要按照同样的标准去执行呢?
这是非常困难的。
一、考证工作量很大,二、遗漏的概率也很大,三、表达限制太多。
我目前的想法是:
《人造魔神》的历史线虽然依据正史记录来写,但语言表达以白话文为主,适当放宽历史人物的表达用语。
也就是说,偶然出现一二处超越魏晋时期的表达,就当是:古意今译。
感谢郁泽晨同学的细读与指正,谢谢!
.
*==* *==* *==* *==* *==*
寻光灯
2025年4月23日
上传于宁波市朱雀社区
*==* *==* *==* *==* *==*
.